按照《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做好2024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陕科办发〔2024〕17号)要求,经自主申报、专家审查,拟推荐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申报的《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成果申报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现将成果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月18日—24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实名向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处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
电话:029-87396276
邮箱:nytkjc@163.com
附件: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7月18日
附件
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体系
构建与应用
一、项目名称: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三、项目简介
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是种子和耕地。陕西省也相继出台了《陕西省关于全面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方案》《陕西省关于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十条措施》《严格耕地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20〕28 号)等,落实和强化耕地的保护工作,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现象,提升耕地质量。渭北旱塬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目前仍存在耕地资源紧缺、稳定性差、利用率低、耕地长序列时空变化定量评价难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及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渭北旱塬耕地资源的保护,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解决陕西粮食问题、农民增收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渭北旱塬是陕北黄土高原区与关中平原区的过渡带,高原沟壑区与平原区地貌并存,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灌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区。由于长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加之受国家政策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区域耕地存在着强烈的空间异质性,耕地变化致使生态呈现退化态势,严重制约着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仅在2009—2018年10年间,该区耕地数量自东向西北逐渐减少且分散,耕地质量在空间上自东部黄河沿岸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耕地数量变化引起粮食净损失644 t·km-2。可见,开展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对于区域耕地保护及利用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于此,该项目着眼于渭北旱塬农业高质量发展,2013年开始依托单位在渭北旱塬典型区域澄县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澄城县国土资源局关于澄城县冯原镇陇头村一区等三十七宗土地整治项目立项的批复(澄政土发〔2013〕102 号)深入开展了“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相关研究工作,在土地整治项目开展的同时,关注了长时间序列下耕地迁移变化评价工作,2019年依托宝鸡市土地整治项目—宝鸡市国土资源局陈仓分局关于陈仓区县功镇焦峪沟村等 5 村土地整治项目立项的批复(宝市国土陈发〔2019〕118 号),在澄县县项目的基础上,精准定量评价区域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经过10余年工程实践及科研攻关,通过野外普探调查、模型模拟、定位监测与工程示范应用相结合,取得以下主要创新:
(1)明确了渭北旱塬耕地总量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探明了其时空状态演变与空间分布格局,为区域耕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针对渭北旱塬地区耕地资源紧缺、稳定性差、利用率低等问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采用地理统计与变化检测方法,明确了1995-2020年渭北旱塬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的变化特征,与1995年相比,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5.58 %。构建了渭北旱塬耕地变化空间分布模型,其中1995-2000年与2005-2010年研究区耕地流入与流出基本持平,呈现出东增西减的特点;25年来渭北旱塬耕地净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北部高原区的耕地流失问题较为严重;1995-2020年区域耕地变化动态度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北部大部分地区动态度大于8%,耕地变化稳定性较差。
(2)揭示了渭北旱塬耕地重心迁移规律,构建了耕地“数量-区位-转移”变化及“驱动力多因素”定量分析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区域耕地质量的智慧化评估。
针对区域耕地整体动态变化及空间聚集特征不明,利用1995—2020年的遥感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改进了包含重心迁移方向、距离和速度的耕地重心模型迁移和包含耕地的聚集状态及偏移趋势的标准差椭圆模型,构建了集时间单元、空间单元以及时空交叉一体的耕地LISA频率图谱,发现耕地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发生偏移,区域耕地空间分布逐步趋于分散,且分散速率呈减小趋势。以耕地变化量为因变量,筛选15个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为自变量,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量化了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及作用强度,发现农业机械总动力始终是影响研究区耕地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总产量、人均GDP的作用强度凸显,社会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
(3)耦合了多维离散数据聚类模型,形成了耕地动态监测网络布控技术。搭建了“动态监测-实时评价-辅助决策”的智慧耕地保护管理平台,为渭北旱塬耕地评价技术体系构建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针对渭北旱塬耕地格局变化剧烈,定量化监测所需人工多,周期长等问题,基于像元遥感影像分类与人机交互式解译相结合方法,提取耕地分布情况及面积信息,获取耕地信息数据,结合外业耕地类型调查与图斑核实,形成了耕地动态监测网络布控技术,以耕地精细化监管为总体目标,建立了以植被覆盖、农田防护等生态环境宏观指标为核心、以有机质、土层厚度等土体微观因子为核心的关联聚类分析评估模型,耦合了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多维离散数据聚类算法,搭建了“动态监测-实时评价-辅助决策”的智慧耕地保护管理平台,该平台已成功服务于渭南市、宝鸡市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和规划设计,累计评价监测耕地约10万亩以上,为渭北旱塬耕地保护与整治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成果以耕地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与保护为核心,采用遥感卫星、无人机等实现实时动态监测、智慧化分析、精准化预测,揭示了渭北旱塬耕地和植被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了耕地定量评价关键技术体系,有效预测了该区耕地和生态变化趋势,打造了耕地保护数据库,为区域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在陕西省澄城县等地区土地整治工程中进行实践推广,累计评价耕地空间格局演变及生态环境变化10万亩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3篇,授权专利3件。成果为渭北旱塬耕地利用与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项目的调研规划、效益评估以及科学论证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指导,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四、客观评价
(一)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具有操作方式简单易行、利用效率高、可持续性强、推广应用范围广的优势,综合效益显著(表1)。
表1 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与国内外相关技术比较
主要技术指标 | 该项目研究 | 国内外研究 |
耕地时空演变分析模型 | 以耕地净变化率与耕地变化动态度为表征因子,构建了渭北旱塬耕地变化空间分布模型,探明了渭北旱塬耕地时空状态演变与空间分布格局。 | 多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解析耕地变化规律,或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类型单一。 |
耕地重心迁移模型 |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改进了包含重心迁移方向、距离和速度的耕地重心模型迁移和包含耕地的聚集状态及偏移趋势的标准差椭圆模型,构建了集时间单元、空间单元以及时空交叉一体的耕地LISA频率图谱。 | 模型反映耕地空间格局特征和适宜性变化时,精度有待提高。 |
耕地评价技术体系 | 构建了耕地“数量-区位-转移”变化及“驱动力多因素”定量分析评价关键技术体系。 | 耕地评价尺度杂糅等普遍性问题以及主流技术路线中仍存在局限性。 |
耕地保护管理平台 | 耦合了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多维离散数据聚类算法,搭建了“动态监测-实时评价-辅助决策”的智慧耕地保护管理平台,将耕地变化与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多层要素信息进行叠加分析,优化了土地整治后自然、社会等基础信息平台集成和调用接口,实现了耕地图形、属性和管护信息的科学化、动态化管理。 | 耕地保护管理目标与对象多元化,管理手段复杂不清晰,且存在机械性。 |
(二)验收意见
2023年12月30日,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召开会议,对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进行了验收,认为该成果通过揭示区域耕地资源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空间演变趋势,深入探究区域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对保护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实现了项目预期的效果,已通过验收。
(三)科技奖励
本成果自主研发的“一种黄土高原沟道面积提取及计算方法”,运用高分辨遥感影像解译、野外验证及室内模型模拟等方法,开展了沟道提取,创新了黄土高原沟道面积提取及计算方法。成果在渭北旱塬地区重大工程中全面应用,突破了治理调查评估局限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获得2023年陕西省科协“三新三小”创新竞赛活动二等奖。
五、应用情况和效益
(一)应用情况
该成果实现了监测评价技术与耕地利用保护的深度契合,主要通过相关各县市区在当地耕地监测评价中大力推广应用。研发的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体系在耕地利用与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在陕西渭南澄城县、大荔等地进行技术推广与应用,实施总规模超10万亩,成果的应用,提高了耕地利用的效率,提升了环境质量,实现了耕地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保障了农业生态和粮食安全,增加了农业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成果典型项目应用情况如下:
(1)澄城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进行耕地“数量-区位-转移”变化及“驱动力多因素”定量分析,探明了耕地重心迁移规律,量化了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及作用强度,累计定量分析面积4000余亩。
(2)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渭南市澄县、蒲城、大荔等区域进行土地整治项目中采用了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的微观、宏观和社会评价技术体系,累计评价监测10万亩。
(3)陕西丰源欣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在土地整治后生态环境质量验收过程中,采用了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体系,对耕地总量时间序列变化、时空状态演变与空间分布格局等多指标全面综合分析,查清了家底,节约了人力和经济成本,累计监测项目区10000余亩。
(4)蒲城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通过应用耕地动态监测网络布控技术,快速提取耕地分布情况及面积信息,获取耕地信息数据,形成了蒲城县耕地动态监测网络该项技术的实施,累计监测1000余亩。
表2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序号 | 单位名称 | 应用的技术 | 应用对象及规模 | 应用起止时间 | 单位联系人/电话 |
1 | 澄城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 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 | 渭南市澄城县,累计监测4000余亩 | 2017.1-2021.12 | 赵鹏飞/15202965754 |
2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 | 渭南市,累计 评价10万亩 | 2013.1-2022.05 | 吴龙驰/18391398168 |
3 | 陕西丰源欣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 | 渭南市大荔县,累计监测10000余亩 | 2019.1-2022.12 | 王斌/18710512059 |
4 | 蒲城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 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 | 渭南市蒲城县,累计监测1000余亩 | 2017.1-2021.12 | 张玉龙/18629698309 |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双重挑战下,通过渭北旱塬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耕地时间序列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空间演变趋势,清晰掌握区域耕地资源现状及耕地变化原因,有助于理解耕地、生态以及交互作用变化规律,有效预测该区耕地和生态变化情况,实现耕地资源生态化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明确了渭北旱塬耕地总量时间序列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构建耕地时空全方位监测理论,为查明区域耕地数量家底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为区域耕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构建了耕地“数量-区位-转移”变化及“驱动力多因素”定量分析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了耕地生态化利用新技术,实现了区域耕地质量的智慧化评估,对区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是形成了耕地动态监测网络布控技术,搭建了微观、宏观及社会因子关联聚类的“动态监测-实时评价-辅助决策”的智慧耕地保护管理平台,促进了渭北旱塬耕地评价技术体系构建和管理决策,填补了类似区域监管、利用与保护的良性循环研究的空白。
四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推广应用区域多属农业产出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项目技术的研发对推动此类区域乡村振兴及助力脱贫攻坚具有积极意义。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证书 编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1 | 论文 |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and Driving Forces of Arable Land in the Weibei Dry Plateau Region in China | 中国 | 2023,13:20618. | 2023年12月 | Scientific Reports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Zhang Panpan, Xia Liheng*,Sun Zenghui, Zhang Tingyu |
2 | 论文 | GIS-based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odeling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s | 中国 | 2023,11,1187384 | 2023年06月 |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Xia Liheng*, Shen Jianglong, Zhang Tingyu |
3 | 实用新型 | 一种边坡测量装置 | 中国 | ZL 2023 2 1131589.X | 2023年11月14日 | 第19987701号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雷娜,杨睿,夏利恒等 |
4 | 实用新型 | 一种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检测的蒸馏定氮装置 | 中国 | ZL 2022 2 1252032.7 | 2022年05月24日 | 第17710587号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庞喆,夏利恒,王启龙等 |
5 | 实用新型 | 一种边坡防护结构 | 中国 | ZL 2023 2 0147613.2 | 2023年06月23日 | 第19221918号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雷娜,张扬,孙增慧等 |
6 | 论文 | 县域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 中国 | 2023,41(03):238-247 | 2023年12月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夏利恒*,申江龙,孙语彤,刘京 |
7 | 论文 | Nutrient Assessment and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Loess Hills and Gulch Region in the Context of Gully Control | 中国 | 2023; 15: 20220515. | 2023年12月 | Open Geosciences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Zhang Panpan*,Xia Liheng, Lei Na |
8 | 论文 | Discussion on High-standard Farmland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 中国 | 2023,5(03):112-115. | 2023年12月 | Scientific Journal of Technology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Zhang Jing*,Zhang Panpan |
9 | 论文 | Study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m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 中国 | 2022,20(5):3853-3872. | 2022年12月 |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Xia Liheng, Ling Li, Liu Jing* |
10 | 论文 |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Drive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able Land Use | 中国 | 2023,3(9),11-15 | 2023年12月 | 世界生态学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Xia Liheng *, Dai Yilun, Zhang Jinyang |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 名 | 排 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的贡献 |
魏雨露 | 1 | 副主任 | 高级工程师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负责人,对创新点1、2和3做出贡献,明确耕地总量变化特征,探明时空状态演变;揭示耕地重心迁移规律,构建耕地变化的定量分析评价技术体系;耦合多维数据,形成耕地动态监测网络,搭建智慧耕地保护管理平台。 |
夏利恒 | 2 | 无 | 工程师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通过耦合了多维离散数据聚类模型,形成了耕地动态监测网络布控技术做出主要贡献。 |
温鹏飞 | 3 | 分公司总工程师 | 工程师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通过搭建了“动态监测-实时评价-辅助决策”的智慧耕地保护管理平台,促进了渭北旱塬耕地评价技术体系构建和管理决策。 |
庞喆 | 4 | 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副站长 | 工程师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创新点3做出贡献,通过区域耕地资源时间序列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空间演变趋势,深入探究了区域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对保护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提供技术保障。 |
张盼盼 | 5 | 无 | 高级工程师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创新点1和3做出贡献,通过以耕地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与生态化保护为核心,揭示了渭北旱塬耕地时空分布特征,构建了耕地定量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了耕地动态监测网络布控技术。 |
王肖英 | 6 | 分公司项目副经理 | 工程师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创新点2做出主要贡献,探明了渭北旱塬耕地重心迁移规律,并积极推进、参与该技术在渭南澄县、蒲城、大荔等渭北台塬区的推广应用。 |
齐培琴 | 7 | 无 | 高级工程师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主要参与人,对创新点1做出贡献,针对渭北旱塬地区耕地资源紧缺、稳定性差、利用率低等问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采用地理统计与变化检测方法,明确了1995-2020年渭北旱塬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的变化特征,构建了渭北旱塬耕地变化空间分布模型。 |
八、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排 名 | 1 | 法定代表人 | 韩霁昌 | 所 在 地 | 陕西西安 |
单位性质 | 国有大中型企业 | 传 真 | 029-86625010 | 邮政编码 | 710021 |
通讯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兴泰七街439号 | ||||
联 系 人 | 李刚 | 单位电话 | 029-86625010 | 移动电话 | 15934839564 |
电子邮箱 | 78666975@qq.com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是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属企业,依托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以及基础实验中心、土体有机重构核心试验区、富平中试基地、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等科研平台和野外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场所,为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单位明确了渭北旱塬耕地总量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探明了其时空状态演变与空间分布格局,为区域耕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对创新点1、2、3做出主要贡献。揭示了渭北旱塬耕地重心迁移规律,构建了耕地“数量-区位-转移”变化及“驱动力多因素”定量分析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区域耕地质量的智慧化评估。为渭北旱塬耕地评价技术体系构建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 |||||
声明:本单位同意完成单位排名,遵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
法定代表人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单位名称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排 名 | 2 | 法定代表人 | 韩霁昌 | 所 在 地 | 陕西西安 |
单位性质 | 国有大中型企业 | 传 真 | 029-88319839 | 邮政编码 | 710075 |
通讯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光泰路7号 | ||||
联 系 人 | 王欢元 | 单位电话 | 029-88316239 | 移动电话 | 18049099209 |
电子邮箱 | 181073033@qq.com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二完成单位,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下设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渭北分公司等个分子公司。提供了项目研究所必需的经费及仪器、设备,全面负责了立项、试验场地、经费保障等工作,合理组织和调配各单位的技术力量参与项目实施。对创新点2、3做出主要贡献。耦合了多维离散数据聚类模型,形成了耕地动态监测网络布控技术;搭建了“动态监测-实时评价-辅助决策”的智慧耕地保护管理平台,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技术骨干及基层科技人员,为土地工程技术领域储备了人才。 | |||||
声明:本单位同意完成单位排名,遵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
法定代表人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作为本项目第一完成人,魏雨露对本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项目立项、人员调配、经费筹措、应用推广进行了全程的参与、指导、协调和推动。项目组内成立3个小组,分别为项目设计组、技术研发组、应用推广组。
项目设计组主要包括负责对项目的总体设计、概念设计以及逻辑设计提出思路,给出相关的理论支撑。
技术研发组主要包括夏利恒、温鹏飞负责本项目中关键技术研发及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并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组织论证、研究和解决。
应用推广组主要包括张盼盼、庞喆负责与技术研发组之间进行技术沟通以及本项目的推广应用,在应用中向项目组实时反馈技术问题,并对项目组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实地验证与监督。
技术研发组主要包括夏王肖英、齐培琴为示范推广组提供技术支撑,示范推广组对技术研发组进行实时反馈,效益分析组对其他两组的经费使用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工程项目的产投比最优。各小组之间通力协作、相互支撑,共同完成了本项目的科研、示范与推广应用工作。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xxkb1355/20240718/98488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