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淄博实践丨“两条腿走路”的乡村振兴“果里路径”

发布时间:2023-10-25     来源: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2022年全镇实现税收22.39亿元,财政收入4.6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2亿元,上榜“2023镇域经济500强暨西部50强”,以工业立镇的桓台果里,可谓是淄博市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佼佼者”。但当走进这个“工业强镇”,映入眼帘的,除了座座工厂,还有充满文艺气息的宜居村落。错落有致的干净村居,五彩缤纷的巨幅墙绘,村民颇有闲趣地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种种生活画风似乎与“工业重镇”的称号大相径庭。那为何出现这种画面?因为果里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两条腿走路”,以工业塑形,以文化铸魂。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农民强,近年来,在以工农经济发展为群众生活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果里镇还在不断探索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的路径。

  起始:文化创意助力乡村焕新貌

  村外,河道两旁杨柳依依,完工不久的童趣步行道上幼儿踱步咿呀学语;村内,道路整洁干净,民居错落有致,几位村民相聚闲适的下着象棋,漫步村中,接连成片风格不一的巨幅墙绘仿佛将人带入一个又一个景致。抬头是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低头是阡陌田园,斑斓民居,与其他村落给人带来的感觉不同,果里镇西店村,如诗如画一般,到处充满着文艺气息。

  一个仅有550人的普通小村庄,在村容村貌的整体改造中创新性融入众多文化符号。

  区别于一般改造过程中普遍应用的墙面通体粉刷、闲置统一清理等方法,西店村以文化创意助力村容村貌改焕新颜。在这里,原本一处汛期积水、杂草丛生的蓄水湾,通过光影幕布、制雾设备、悬浮激光等技术加持,将被改造成演绎文化主题光影秀的“月梦湖”,“解闷”村民的夜生活;外皮脱落的民居墙体,被统一改画上了3D立体墙绘,融入田园美景、卡通形象、传统风俗等,既增强了观赏,还能科普学习;除此之外,西店村还以吸引文化人才赋能乡村改造,通过盘活闲置建设起了一处“民俗文化交流中心”,并成功引进当地文化名人工作室入驻,在村内定期举办起了读书沙龙、音乐表演、舞台演绎等文化项目。

  “以前,西头进村的地方是一块光秃秃的大空地,资源闲置也比较难打理。为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实现文化兴民,根据规划,目前我们正在搭建百姓大舞台,建成后它将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承担文艺演出等服务,为村民提供一个文化交流展示的场所,推动村容村貌焕发文明新气象。”西店村党支部书记孙旭表示,文化赋能村容村貌改造,不仅要注重其带来的客观环境的改善,更要应用起其拉动整体文明提升的效用。

  “相比以前,现在我们村的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都不为过。环境大变样,我们走在路上就和到了画里一样,氛围大变样,乡亲邻里间关系更加和睦,没事一起看看表演听听戏,还有机会和文化名人接触学习,日子过得很是舒适自在。”西店村村民孙长令对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很是满意。

  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接下来,果里镇将从镇域层面深入布局,推动文化惠民,让更多下辖村实现村容村貌变化“质”的提升。

  深入:文化产业拓宽乡村致富路

  经过上级资金投入,村容村貌实现改变,但若想要持久美丽,还需村级自身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在工业实力强劲的果里镇,众多村都有着深厚的工业产业发展基础,它们以此为支柱,经济收入较为丰厚。而与这些村不同,西店村以农业为主,村集体与大多村民的收入仅依靠种植的基本农作物产出,盈收比较薄弱。那么,如何拓展西店村的收入来源,让其拥有本村的经济支柱?果里镇从文化富民出发,在西店村创造性的打造起了“梦之店”乡村振兴文旅综合体项目。

  项目将投资2000万元,结合当下流行的近郊乡村旅游需求,在西店村布局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活休闲区、互动游乐区、田园体验区、非遗文化展示区等,积极发展“吃、住、游、赏、购”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去年7月份开工,目前,该项目的大部分设施建设仍在如火如荼的推进当中。今年5月1日,民宿、餐饮在完成部分建设改造的基础上,已开始投入试运营。

  根据前期规划,项目民宿、餐饮涉及的建设用地均来自于西店村闲置房产的再利用。村集体通过长期租赁的形式,根据房屋大小以及建设情况的不同,向“赁主”村民每年支付5-8千元的租赁费,这不仅盘活了村内的闲置资源,也将让部分村民多一份额外收入来源。除此之外,随着试运营的开展,村民的受惠面还在不断扩大。

  宋桂芳今年60岁,因为年龄原因,赋闲在家没有收入,5月1日,西店村民宿与餐饮项目开始试运营后,她成功应聘。“以前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现在每天给民宿打扫打扫卫生或者去中央厨房帮帮忙,一个月就能赚1800块钱,这足够我和老伴吃饭用了。”宋桂芳说。

  “今年年底,‘梦之店’乡村振兴文旅综合体项目将完成全部设施建设,明年5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届时,‘吃、住、游、赏、购’全面开放,不仅会带动村民增收,也将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带来可观效益。”孙旭表示。

  区别于西店村以文化产业拓宽致富路的创新设计,放眼全镇,在今年,果里镇还将因地制宜,投资3000余万元推送辖域内徐斜等15个村打造成为以现代农业数字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文化艺术交流等要素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产业振兴带动文化、生态、人才振兴,进而推动全镇乡村振兴实践实现新突破。

  长远:文化服务激活乡村发展内动能

  当下,土地流流转成为农村发展的一种常态化趋势,它将农民从“背朝黄土面朝天”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其生活方式发生极大转变。因为有了大把时间,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注重文化提升,他们乐于以文化的多种形式“消遣”时间,比如跟着手机学学唱歌,和几位朋友聚在一起打打拳,甚至品茶吟诗。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充分激活农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让其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能?果里镇给出的答案是:建设文化站,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一个文化院子、几间活动房子,果里镇文化站的建设为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地点固定的场所。在文化站建设以前,西果里村的村民常兆永经常和几个爱好太极拳的朋友共同凑在一块打拳,他们的聚集地要么选在村子的大空地,要么就是田间地头里,因此练拳时间常常受到天气影响,时间长短不固定。

  “现在建起文化站,有了活动室,能同时容纳三四十个人一起打拳,活动地点不用再找了,遮风挡雨,冬暖夏凉。”常兆永说,“时间就固定就每周二下午,大家还能提前做好安排,愿意参与进来的人也更多了。”

  除了文化场地的提供,文化站内还设置了一周不重样的乡村公益课程,书法、形体、合唱、朗诵、广场舞……由镇上出资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不光能为农民群众文化学习提供多种不同选择,还可为其进行专业指导,极大增强了农民群众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专业性的传授、系统性的学习,给群众带来的不仅是兴趣技能的掌握提升,更是一种自信的展示,精神的富有。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才能增加文化阵地的黏性,为农村群众弘扬草根文化、乡土文化之美提供基础保障,才能让文化站这个服务阵地变文化‘推给群众’为‘群众乐享’,甚至是‘群众创造’。”果里镇党委书记宋杰元表示。

  建起文化站,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升级深化“送”文化为“种”文化内核,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意识,以文增志,以文兴智,果里镇正以文化振兴为镇域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支撑与智力支持的持久内动能。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黄文姣通讯员耿艳华报道)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mtjj/202310/t20231017_44370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