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乡村振兴|山东威海渠隔村:巧手捏出农闲增收的“香饽饽”

发布时间:2023-10-25     来源: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屋子西侧,一个个由菠菜汁、南瓜汁染色的发酵面团,经眉豆、绿豆、红枣装点,变成一个个“寿桃”“元宝”;屋子东头,面塑匠人将手里的玫瑰面塑修剪成形,准备装箱发运。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宁津街道渠隔村“妇女之家”,一个个面疙瘩被“点面成金”,摇身一变成为富有胶东文化特色的“土特产”,带动村民增收。

  

  图为渠隔村花饽饽。新华社记者张钟仁摄

  胶东地区的面点远近闻名,当地人逢年过节都会制作形色各异的面点分给亲朋好友,渠隔村党支部书记张德波家里也不例外。一次偶然的机会,有村民觉得张德波家的花饽饽精美可口,便提议扩大制作规模,让花饽饽也形成产业。

  充分考量后,2021年底,在村里的“妇女之家”,渠隔村打响了花饽饽走出去的“第一枪”:会议桌改成的案板、新购置的蒸笼和剪刀,成了妇女们农闲增收的新“农具”。

  “为了保证花饽饽的味道和口感,我们先后尝试了20多种面粉,还不停改良原料比例和塑形技法,才有了现在的配方。”村民夏影说话间,手中剪刀跃动翩跹,一个虎头图案的花饽饽成形落案,静候开锅。“我们农闲时还会组团去学习各种塑形技巧,从十二生肖到寓意吉祥的各种物件,每个人都能做30来种馅料造型各不相同的花饽饽!”一旁的村民张英霞自信地告诉记者。

  

  图为村民张英霞(左)夏影(右)正在制作花饽饽。新华社记者张钟仁摄

  2021年起,在威海市政府的支持下,荣成市组织专业团队对渠隔村进行持续三年帮扶,并邀请胶东花饽饽、面塑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定期进村培训,帮助渠隔村提高工艺质量,研发花饽饽的新款式。

  目前,渠隔村里有20多名村民参与到花饽饽制作中。去年第四季度,不少村民通过在农闲时参与花饽饽制作增加收入7000多元。随着天气转凉,渠隔村的花饽饽再度迎来生产旺季,近期他们接到一笔2000个花饽饽的订单。张德波说,村里的人手已经不大够用了,需要到周边村找“外援”。

  面塑也在胶东大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来自宁津街道的面塑匠人王志慧指着一个女孩玉立花丛的产品对记者说:“像这样的面塑,我一个月可以完成一个,售价从2000元到5000元不等。”

  

  图为面塑匠人王志慧正在展示面塑技法。新华社记者张钟仁摄

  “下一步,我们打算在品牌和人员上逐渐扩大规模,在已有品牌的基础上注册商标,带动周边村子‘齐步走’!”张德波说。(记者张钟仁、王厚原)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mtjj/202310/t20231017_44372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