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1035.9公斤!川渝毗邻再生稻产区实现“吨粮田”

发布时间:2023-10-25     来源: 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佚名    

  

  近日,四川省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中稻—再生稻基地,八月份已抢收一季,此时又是一片金黄。用手拨开稻穗,两月前人工收割蓄留的稻桩清晰可辨,再生稻就是这一簇簇桩头上萌发的新穗。泸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肥料股股长贺利业查看长势后说:“再有两三天就可以收了,现在农村劳动力欠缺,我们准备在当地专合社组织下,引进小型收割机下田收割。”

  与泸县相邻的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百亩“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轻简优质丰产技术示范基地”机器声隆隆,两台收割机同时下田,再生稻机械化收割火热进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巫军正在给大伙算账: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模式下,头季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一次就节支240元/亩,中稻—再生稻机插每亩增收260元,累计实现每亩节本增收500元。

  这一幕幕是发生在“川渝毗邻地区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协同创新示范现场观摩暨研讨会”上的场景。当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牵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及重庆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组织一批川渝毗邻地区再生稻主产区县的农业农村部门及专家来到田间地头,就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技术协同推广进行观摩学习和交流。

  三大毗邻带协同“攻关”

  时间回到七个多月前,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发出的川渝毗邻区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技术协同推广倡议,得到川渝两地积极响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下,由重庆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四川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专家团队为核心力量,川渝开展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技术协同创新推广。

  “川渝之间,有三个呈带状分布的中稻—再生稻毗邻区。”重庆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重庆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姚雄介绍,分别是:川南渝西浅丘平坝区,包括四川泸县、合江县、隆昌市、富顺县、宜宾市,重庆永川区、大足区、铜梁区、荣昌区等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区,包括四川达州市,重庆开州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包括四川开江县,重庆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表示,川渝中稻—再生稻栽培历史悠久,是全国再生稻五大适宜区之一,目前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近550万亩、重庆约150万亩,其中大部分位于这三大毗邻带当中。再生稻适宜品种选育,川渝各有突破性技术,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在重庆创新成功并正在推广,两地技术协同创新示范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当前,制约再生稻发展的瓶颈是全程机械化生产,川渝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正在努力攻关,通过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来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泸县、永川正在“破题”

  泸县、永川是川渝毗邻区,也是再生稻协同高产示范区。

  据统计,目前泸县水稻种植面积56.4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52万亩、今年预计总产8.7万吨以上,产量常年稳居四川省第一位;而永川区中稻常年种植面积65万亩,再生稻蓄留30万亩,是重庆中稻—再生稻核心产区。

  今年,重庆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四川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基于前期共同研发的“长江上游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机理及模式研究与应用”成果,分别以永川区来苏镇、泸县潮河镇为基地,开展具有西南特色的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协同创新研究与示范。

  记者通过观摩研讨会了解到,以科技赋能,正让泸县、永川为代表的川南渝西浅丘平坝区中稻—再生稻产能发生质的飞跃。

  在来苏镇,川渝双方筛选出的强再生力籼型品种“渝香优8133”在这里大面积推广,260亩示范田采用机械收割中稻蓄留再生稻,采取川渝双方研发的“水稻粒芽肥施用技术”,主推重庆自主创新的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在今年8月中旬,有关专家对示范片中稻测产验收,示范方平均亩产711.8公斤。目前,该田块的再生稻丰收在望。

  在潮河镇,专家组8月对示范片中稻测产验收结果显示,中稻示范方平均亩产779.1公斤。目前,再生稻也丰收在望,预计亩产超过400公斤。再生稻优异的田间表现,“吨粮田”的目标有望达成。

  “下一步我们还会对其他几个川渝毗邻区进一步调研摸底,就中稻—再生稻技术协同创新推广开展深度合作。”姚雄说。

  产能提升获院士点赞

  “实测结果显示,来苏基地示范片再生稻为324.1公斤/亩,加上中稻总产量为1035.9公斤,实现了中稻—再生稻两季吨粮的生产目标!”本次观摩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宣布了来苏镇再生稻现场田间测产验收结果。

  “效果非常好!一般而言,再生稻亩产达到100—200公斤相当不错了。”陈温福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川渝地区中稻—再生稻已有多年发展历史,以前因为品种、技术、农民重视程度等原因,产量和面积有所减少,现在科技赋能情况下,产能不断提升,种植户积极性也将不断提高。”

  对于川渝两地中稻—再生稻技术协同创新推广的未来,陈温福也充满期待:“现在川渝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再生稻,但产能提升方面还大有潜力,希望进一步开发出适宜当地的再生稻品种,创新并推广与品种相适宜的技术,研发适合中稻收获的机械。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机械化是未来的方向,但川渝地区中稻收获还普遍采用的是履带式收割机,压桩率高达15—20%,如果改进用轮式机械,减少压桩,就能减少损失,让再生稻产能再上一个台阶。”



附件: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310/t20231024_643891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