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内,伴随着隆隆农机声,板结的盐碱土壤迅速被翻耕破碎。仅用3个小时,44亩盐碱地就被破碎平整,满足了下一轮油菜的小区播种条件。
本次整地使用的农机,是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研发的动力驱动耙。“盐碱地土壤黏性大,普通的旋耕机作业后会产生大量的‘土坷垃’,而动力驱动耙以其强力的碎土功能,既能让土壤不跑墒,又能为种子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出苗率。”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工作人员李瑞田介绍,盐碱地土壤板结严重,以往即使是配套240马力拖拉机的旋耕机在这44亩盐碱地上作业,仍需8—9个小时,而这台动力驱动耙配套180马力仅需3小时,而且不破坏盐碱地土壤犁底层,阻挡“返盐”进程。
在盐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良种、良法,也离不开配套的优质农机装备。据了解,土壤表层易溶性盐分常年积累带来的土壤板结,一直是盐碱地“顽疾”,为提高盐碱地机械化作业水平,更好地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黄三角农高区和青岛农业大学联合成立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为盐碱地上的机械化作业“定制”农机。
不仅是动力驱动耙,在黄三角农高区大片试验田中,多种专为盐碱地研发的新型农机陆续亮相。带有北斗导航定位的小区育种机,配套了自动控制与智能育种云平台,实现小区播种作业精确无人驾驶、智能小区划分,高效自动供种、清种,按需求达到单粒、双粒和多粒精播,播深稳定性在92%以上,播种精度在2厘米以内。为在盐碱地上打造更适宜种子生长的种床环境,研究院还围绕耕整地机械装备,针对盐碱地土壤特质,对农机机身关键部位的材质、表面、工作原理等进行了技术攻关。
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努力打造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国际人才集聚、产业教育先行、科技创新竞进、新兴产业兴旺的“四链融合”典型示范区。研究院先后引进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7人、“一带一路”国家高层次人才10人、应用型创新人才50余人,形成了主攻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科产教融合的创新团队。山东省“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建设,开创了智能农机装备的科教产协同育人模式,建成了山东省人工智能农机装备公共实训基地,构建了盐碱地研究生培养的新范式,组建了黄河三角洲智能农机培训中心,集教学、实践、培训等为一体的教育链实现了有效贯通。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突破纵横复合精细苗床制备等6项核心技术,自筹1.2亿元协同16家单位,联合启动实施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急需技术集成转化重大科创产“三百工程”,实现盐碱地智能农机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新型装备研发创制“创新链”的高效运行。
为了让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院集基础理论创新、核心部件中试、关键装备匹配等,引入农机试验鉴定,形成以设计研发能力为核心支撑的产业链创新模式。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在省黄三角农高区万亩试验田上,已经完成雷沃、华夏、豪丰等50余家企业,涉及120余种农机装备及部件的试验验证与测试。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mtjj/202309/t20230901_440377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