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内参 > 正文

合肥市:突出科技赋能 系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发布时间:2023-05-20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增”行动部署要求,在省厅精心指导下,突出科技赋能,实行“三色”管理,建好“三块”农田,健全“三个”体系,系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经营,促进农田高产高效、农业智能智慧、农民富裕富足,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294.2万吨,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

  一、实行“三色”管理

  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岗冲交错,地形多样。为切实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学性、精准性,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组建了高标准农田技术专家团队,制定《合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导则》,按照丘岗区、平原圩区、低山丘陵区三种类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别明确建设重点和技术指标,实行黑、红、绿“三色”管理。一是黑色必选项,须严格遵守的措施。严格落实田块整治要求,把归并田块、培肥地力、保证灌排率、整治田园环境等列为黑色选项,作为项目建设实施必选措施,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陡变缓”、耕作层剥离回填、犁底层碾压夯实等措施最大限度整合耕地资源。二是红色禁止项,为严禁采用的措施。严防选址不当造成建设浪费,将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退耕还林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等区域全部列为红色选项,严禁开发建设。为确保粮食产品质量安全,禁止使用未经处理过的污水灌溉农田。三是绿色推荐项,为推荐实施的措施。支持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将农作物退水减排工程作为绿色推荐实施措施,由各地根据财力安排选择性实施;将电力等各类杆线整治等作为推荐性措施,指导各地结合相关项目有序实施,净化农田空间环境。在分区分色管理基础上,委托安徽农业工程设计院,科学测算平原圩区、低山丘陵区、丘岗区(标配版)亩均投资标准指导性参考,今年市级首笔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按照平原圩区320元/亩(亩均投资3280元,基本版,不含智慧农业、节水灌溉等,下同)、低山丘陵区400元/亩(亩均投资4470元)、丘岗区530元/亩(亩均投资5030元)标准予以差异化补助。市财政局牵头制定涉农资金整合方案,计划从2023年起,新建高标准农田按照投资标准指导性参考实施,除中央、省级资金外,市县按照1:1配套。

  二、建好“三块”农田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同农业“四新”成果转化行动、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机械强农等有机融合,打出政策、资金、项目组合拳,强化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突出建好三块农田。一是集成科技服务力量,建设农业“四新”成果转化试验田。充分发挥合肥科技资源富、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组建了50个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会同1290名科技特派员、31个科技特派员团队,依托已建高标准农田建立131个基地,带动1000多名农技员服务基层一线,全年推广“四新”成果400项以上,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哪,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就服务到哪,实行一主多元,让每个田块技术有人帮、服务有人管,真正让每一块高标准农田都第一时间插上科技的翅膀。二是拓展科技服务载体,建设粮食提质增效高产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深入组织开展粮油生产“百千万”创建活动,创建123个百亩攻关田、76个千亩示范片、11个万亩示范区。如庐江县、长丰县分别以双季稻、稻麦轮作模式为重点,连片创建5000亩以上省市县三级共建指挥田;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以精耕细作示范点为重点,打造粮油作物周年均衡高产田。三是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田。高标准农田同步推进宜机化改造,采取村集体领办、新型经营主体“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集中连片、统一布局建设“三中心两基地”(农事服务中心、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和农机农艺融合基地、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对符合条件的新建“三中心”,市级财政按照投资额20%、最高70万元予以叠加补贴;对符合条件的5000亩以上“两基地”给予每个主体100万元补贴。目前,全市“三中心两基地”已达94个,每个辐射面积5000亩以上,今年计划新增50个以上,力争实现高标准农田“三中心两基地”基本全覆盖。

  三、健全“三个”体系

  持续落实管理提升年部署要求,重点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理、管护、管控三个体系。一是智能化管理体系。在庐江县同大镇、肥西县丰乐镇打造两个数字化“小田变大田”万亩示范区,探索实现智能灌排与流量测控监测,虫情、苗情、灾情、墒情等智慧化管理,无人农场精细管理,实行农机协同作业、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与决策,实现水稻生产过程全程监测。在此基础上,鼓励数字物联网企业面向经营主体开发系列数字农业服务产品,市级财政对新建、改扩建数字农业工厂达到规定标准的,给予20~100万元补助,为智慧农业好产品找好场景,为高标准农田好场景找到好产品。目前,全市已建设高标准农田数字工厂6个、数字应用场景近100个。二是网络化管护体系。在明确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行业主管责任、乡镇属地监管责任和村级组织主体责任的基础上,通过施工单位保修管护、市场化管护、农村公共设施“多位一体”管护、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我管护、设置村级公益性岗位管护等方式,将历年来建设的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管护范围。三是常态化管控体系。严格落实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部署要求,规范土地流转,将高标准农田用于粮食生产作为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通过委托流转、整村流转等方式,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推动“好土地”流向“好主体”,从源头上强化用途管制。同时,建立健全与自然资源部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土地卫片执法联动机制,依照职责将用途监管纳入镇、村农田工程管护范围,建立健全问题早发现、早制止工作机制。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sxxx/567522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