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补短板,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水快,劲儿大,二楼用水也没问题,洗澡、做饭方便多了。”说起用水变化,河北省磁县磁州镇东侯召村村民陶利打开话匣子,“最让咱满意的是,水变干净了,喝起来透着甜。”
曾经,安全饮水是村里的一道难题。“家家户户喝的是深井水,味道苦、碱子多。水要先澄一会儿才能喝,水壶用久了就结一层厚厚的水垢。”陶利坦言,“水量也不行,管道年久失修,受不了大水压,水龙头只能流出‘一条线’。”
“虽说南水北调干渠离我们不远,可过去因管网缺失、管道老化等原因,大伙儿喝不上优质水。”村支书王小彬说,“如今补上了供水设施短板,南水直接入户,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喝的苦咸水。”
大水网连上了小农户。从2020年至2022年,磁县累计投资2.3亿元,开展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项目,累计铺设主管网35公里、村内供水管网2000多公里,建设加压泵站2座,“南水”畅流,全县22.6万人受益。“江水置换地下水,水质明显提升,群众安全饮水有保障。”磁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农水股股长朱海介绍,“水垢少了,老乡家里的热水器、燃气壁挂炉都更耐用了!”
近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补链补网,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困扰亿万农民祖祖辈辈的“吃水难”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不光是水,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通宽带。
补上乡村基础设施短板,要聚焦广大农民的急难愁盼,精准发力,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在河南省封丘县鲁岗镇刘留横村,一条条硬化路向远方延伸。“以前,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全是水坑,咱就盼着有平坦的出村路。”村民刘大志回忆。
平整路面、建设绿化带、铺设污水管网,如今的出村路焕然一新。“路修好了,出门一脚平。”刘大志感慨。
瞄准村民出门需求,乡村交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出村路连上主干道,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家门口就能坐公交,赶集市、接送孩子都便利多了。”尹岗镇王李寨村村支书陈东方说,“近期,村里主要道路两侧装上路灯,村民晚上出门也好走了。”
修建一条公路,造福一方百姓。目前封丘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700多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安装路灯8000多盏。“下一步,将着力优化农村交通基础网,继续在硬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公路、客车、物流协同发展,建设‘四好农村路’,增强群众出行幸福感。”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高国勇介绍。
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加快补短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农村部提出,接下来,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实现往村覆盖、往户延伸。
破瓶颈,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山尖像锥子,山脊像刀子。三峡岸畔,群山延绵,脐橙漫山遍野。
“我家果园有80多亩,最陡的坡有七八十度,运橙子下山,着实让人犯难。”湖北省秭归县泄滩乡坊家山村果农周青山说,“过去靠人背,一趟背120多斤,来回要花一个半小时。”
果园轨道运输让橙子坐上“铁轨”,解决运输难题。“我投入20多万元,政府补贴30%,在果园铺设地轨。如今,一个货箱能装500斤,来回运一趟只要12分钟。”周青山说,“不仅运输效率大幅提升,成本也降下来了。”
2017年至2022年,秭归县整合涉农资金,累计安装1000多条、18万多米长的运输地轨,解决了山地果园运输难题,为脐橙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看全国,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山地果园机械设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强化政策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建设。”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彭超说。
5G、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运用,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手段。
冬日暖阳铺洒在果园,江西省安远县鹤子镇半迳村村民魏韶珍架起直播架,调好镜头,开始直播。“好山好水结好果,现摘现卖。”吆喝声响亮,网友纷纷点赞下单。
手机成为新农具,搁以前,魏韶珍想都不敢想。“四面都是山,信号差,网速慢,手机卡得厉害,别说直播了,打电话都费劲。”魏韶珍说。
建基站,开通5G信号,小山村连上了大世界。“网速噌噌的,上网方便多了。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直播带货成了每天少不了的‘农活’。”魏韶珍笑呵呵地说。
种得好才能卖得好,一根网线,促进全产业链升级。在魏韶珍的果园里,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喷药设备、自动监测系统一应俱全。“我现在种的是‘数字果园’,大数据精准指导,肥药减量,果子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魏韶珍自豪地说。
“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我们全力推进数字赋能,完善‘网’‘数’‘云’等设施,推进果园管理、果品加工销售数字化。”安远县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勇介绍,县里已建成9个“互联网+”智慧果园,约5000亩果园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数字基础设施为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良好,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64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农业农村部提出,将聚焦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有效数据不足等问题,加强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争到2035年智慧农业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
强管护,促进乡村基础设施长效运行
乌江岸畔的群山里,重庆市武隆区广坪村深藏其间。“过去这里山高坡陡,有水存不住,只能挑着水桶四处找水。”村民罗德权回忆。
连通管网,实现水厂直供;建蓄水池,引水入户,水利部门多措并举解决广坪村饮水难题。“通了自来水,一天都离不开。”罗德权说,“遇上水压小了、水管堵了,就赶紧给水管员打电话,有人管,不耽误事。”
水谁来管?钱从哪出?广坪村进行了探索。“村里通过一事一议,约定每升水费为1.5元,其中一部分用来支付水管员工资和维修费用。”村水管员郑志银介绍,“小事不用出村,大事及时上报,村民24小时都能用上水。”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长效运行机制不断建立。水利部门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建立了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等“三个责任”体系。
不光是管水。各地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有制度、有队伍、有资金,建好更管好,让农民持久受益。
在山东省庆云县尚堂镇前王村,宽敞的道路纵横交错,两边树木挺拔。“路长上岗,守土尽责,为群众看好出行路。”村党支部书记、路长王希昌说。
出村路窄,错车困难;路面不平,怨言不少……2022年,王希昌积极争取资金,改造村道。“现在村主干道从5米拓宽到8米,出行更畅快。3000多米的村组路也进行了硬化美化,不再雨天一脚泥。”
重建更重管,日常维护也下足功夫。王希昌细数,“定期组织村民清理垃圾,解决乱占乱倒等问题,此外还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大家平安出行。”
“镇里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规范长效的路长制工作管理模式,4条主干路实行路长帮包负责,做好日常养护。”尚堂镇党委书记南照龙介绍。
三分建,七分管。“各地要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经费来源等,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确保乡村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彭超说。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nyw/202301/t20230106_86563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