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涌镇瞄准“县域副中心”目标,紧扣农业生态型定位,遵循“接二连三、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片区联动”思路,以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为总抓手,从“三项规划、四个布局、五个一批”发力,不断刷新“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初步打造成“主导产业强、龙头带动强、产业链条强”的农业产业强镇。
一、实施“三项规划”,刷新“容量”。一是整体规划。明确一体规划(农业产业整体规划)、双轴互动(综合农业和生态保育两个发展轴)、三向发力(党委统领、村级驱动、村民主体)、四区同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特色农产品核心主产区、闽中农产品贸易集散区、农旅产业链融合示范区)、五村联创(产业强村、美丽乡村、文明村镇、平安乡村、卫生乡村)的工作路径,优化空间布局,增强道口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产业规划。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专项规划,着力放大德化梨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比较优势,建设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生态文明、乡愁浓郁的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示范园。三是村庄规划。立足实际,着眼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特色、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房风貌等领域,开展17个村村庄规划(已完成11个),实现村庄规划100%,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清晰的施工图。
二、围绕“四个布局”,盘活“存量”。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采取“农户自耕、集体代管、挂钩督导、党员示范”等方式,开展“一亩田”认领活动,完成15002亩的粮食播种、196亩撂荒地复垦复耕。开展1200多亩农田整治、78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德化粮仓”。二是特色农产品核心主产区。依托全省最大娃娃鱼养殖、全基质水肥协同蓝莓设施栽培示范以及万亩优质稻、德化梨,千亩板栗等基地,新增培育村上小镇、牧谷戴云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门头村、辉阳村2个德化梨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刘坑村(大米)1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三是闽中农产品贸易集散地。结合省级商务特色镇建设,以改造提升特色农产品一条街、闽中农产品直播基地为重点,推进商圈资源融合,打造立足德化、带动周边、辐射全国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目前已代销德化县10个乡镇农特产品,每年可创收200多万元。四是农旅产业链融合先行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乡愁文化、商贸文化、乡绅文化等文化基因,依托曾坂精品民宿、乡公所、杏仁古街等旅游资源,开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逐步形成“春赏油菜花、绣球花,夏看映日荷,秋观金色浪,冬徒溪风林”的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
三、推进“五个一批”,做优“增量”。一是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累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金融贷款1亿多元,用于德化梨、蓝莓等产业发展。引进泉州忠永福食品加工等项目11个,意向投资10.7亿元,超序时完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牧谷戴云)等5个在建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打造一个区域邻里中心。聚焦共建共享,因地制宜配套数字农业直播、便民服务资源共享、社工服务、德化梨产业研究等功能模块的邻里中心。通过开展“周二有约”,打造“近邻帮帮团”“近邻回音壁”,多元收集民意需求,集中议事协调解决。三是培育一条精品路线。充分利用丰富的梨花、稻田资源,推进传统村落、绿盈乡村、“五个美丽”和市级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开展农耕体验,展示民俗风情,深挖乡愁记忆,讲好上涌故事,推进文化、农业、旅游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该路线单日最多接待游客2000人。四是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投入500多万元建设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改造提升德化数字农业产业基地,推动上涌优质米、德化梨等农产品“上行”绿色通道。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组建德化梨产业研究院,共建德化梨新品种研发基地,擦亮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德化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国字号”名片。五是组建一个党建联盟。打破镇域界线、定位区域中心,牵头推动相邻5个乡镇(常住人口均不超过2000人,最少的800多人,常住和户籍人口比不足15%)组建“西北片五镇联盟”,共建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共办爱心厨房和巡回医疗等,不断深化“四代服务”破解“四难问题”(即民事代办破解留守村民“关爱难”、物品代购破解生活物资“采购难”、兜底代销破解农副产品“销售难”、邮寄代理破解进村出城“送达难”),该做法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乡村建设现场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qz/202212/t20221213_607806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