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市坚持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围绕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整治为手段、长效为根本,高质量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三大革命”、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等,农村宜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一、聚焦问题攻坚,全面消除突出问题“短板”。一是“眼里有活”。按照省里部署开展的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回头看”、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改善行动要求,及时组织区县抓好所涉问题排查整改,并举一反三。市本级共下发整治提升清单4份、交办问题103个,截止9月底所涉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同时,委托第三方对各地专项改善行动和户厕改造、使用情况开展实地测评。二是“行动有章”。先后召开5次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委市政府分管同志对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改善行动进行专题部署调度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立4个改厕指导组,建立市直单位联系包保区县制度,专班各成员单位负责督促指导各地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改善行动,累计开展抽查复核12次。三是“整改有效”。全市累计排查专项整治改善行动突出问题户521户,建立“一户一方案”521个,发动各级干部1572人次,对重点农户建立“乡镇、村、帮扶干部”包保服务机制521户;截止9月底,所有突出问题户已全部整改到位。全市已排查户厕81152户,排查比率100%,共发现问题135户,整改完成率100%。
二、聚焦扩面提质,全力增添乡村颜值“底色”。一是“中心村建设+自然村整治”。围绕垃圾治理、改厕治污、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等“十项重点任务”,坚持以“绣花”功夫、实施“五微”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度40个省级中心村基本建成,2022年度45个有序推进。在全省创新实施“百千工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中心村向自然村覆盖延伸,810个自然村完成系统整治。二是“以拆破局+以清为主”。高标准、全覆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坚持以无功能建筑清拆规整打开村庄空间视野,以陈年垃圾清理、房前屋后“四净两规范”提升村容村貌。今年以来,累计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609.3吨,清理村内沟塘4716个、沟渠5161公里,清理乱搭乱建12215户、废旧广告牌7612个,清拆无功能建筑4.1万平方米。三是“微改造+精提升”。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传承徽匠精湛技艺,对村庄“金边银角地”、闲置地等零星地块,进行“五小园”、微景观打造,融入农耕、新安医学、红色等乡土文化,和陶罐石磨、废旧农具等乡土元素,培育美丽庭院、一米菜园、乡村儿童乐园等2万余个,赋予生态、文化、服务等价值属性,提升乡村品质。
三、聚焦常态长效,全域构建长治久美“场景”。一是用好规章制度。在全国地级市首创《黄山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办法》立法,制定《黄山市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办法》,大力推行公益性岗位农村卫生厕所管护员试点,以严格制度、有力举措守护乡村持久美丽。让村规民约“实起来”“瘦下来”,是真正由村民代表商议约定的自治规矩,不再是干部想想、纸上写写、墙上挂挂的“花架子”,使“门前三包”“五清一改”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二是建好信用体系。将主动参与环境整治、自觉维护庭院卫生、积极奉献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纳入党建引领信用村信用等级评议范畴,运用好乡风文明评议、“红黑榜”等手段,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步步难行的意识深入村民脑中、生活中。目前,全市累计授信35.94亿元、用信14.9亿元;出台信用户10项礼遇政策,开发信用“码”,实现“码”上惠民,提高群众获得感、体验感。三是连好利益链条。将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维护环境与生态价值共享结合起来,村庄运营与村民增收结合起来,以主动参与者得实惠倒“逼”村民提高参与乡村建设、维护发展环境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689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38亿元,6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2742.5万元,5.9万名农民人均分红465元。345个“生态美超市”有效运营,食盐、洗衣粉等生活物品积分兑换,让农民既共享乡村宜居环境,又享受保护生态“红利”。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sxxx/565667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