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资中县探索“四驱”模式 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发布时间:2022-08-06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资中县坚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突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探索政策调动、科技驱动、园区带动、利益联动的“四轮同驱”模式,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全县粮食面积、产量持续稳定在162万亩、57万吨以上。2022年全力确保粮食总产18连增,实现为全市总产量贡献率1/3以上。

  一、探索政策调动,为粮食生产“护航”。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综合施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全力促进粮食生产。一是明目标压实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高位推动撂荒地治理、大豆扩面等工作,制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大豆扩面种植任务、耕地“非粮化”等5个指导性文件,将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到镇村、明确到地块、细化到人头。二是真投入强化激励引导。县财政每年投入18万元支持种粮大户补贴、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发放,持续鼓励农户土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严格落实“先种粮、后奖励”工作要求,建立撂荒地整治奖励机制,统筹整合粮经统筹、乡村振兴奖补等项目资金900余万元,按600元/亩开展撂荒地整治,全面根治撂荒地。三是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综合督查制,落实“清单制+台账制+销号制”管理,对未完成任务的镇村,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减少或取消项目支持和评先评优。

  二、探索科技驱动,为粮食生产“赋能”。依托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夯实粮油科技支撑,引领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立足县域制种基础和优势,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德阳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支持天艺种业、鑫万发等本土种业公司种子研发创新,建成科研育种制种基地和种业示范园区4500亩,成功研发“宜香2816”水稻、“天艺193”玉米等本土粮油品种24个,年制种达750吨。二是发展推广农机装备。聚焦丘陵地区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探索“科研实训基地+试验基地+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业人员”的链条式技术服务模式,加快建设西南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成农机试验基地300亩,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8家,开展机械植保、施肥等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达3.6万亩。引进推广旋耕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农机装备,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全县农机总动力达593700千瓦,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达102.6万亩、机耕水平达93%。三是持续推动烘干冷链物流建设。转变传统粮食晾晒模式,依托全省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试点项目,大力推广运用粮食烘干设备,综合建设农事服务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建成烘干房24座、日处理量800余吨,实现粮食烘干、中转、储存、加工有效衔接,打通粮食处理的“最后一公里”。

  三、探索园区带动,为粮食生产“提质”。坚持粮食生产靶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全链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一是规划引领粮食生产规模化。紧扣“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结合“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将粮食生产作为镇、村级片区划分的重要要素,坚持“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种养循环、五良融合”,统筹考虑空间规划和粮食安全,统筹安排空间利用和粮食生产,以“四级联动、梯次创建”的园区化发展导向,统筹规划4个粮油生产片区,推进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实现粮食生产在镇域之间的携手发展、村与村之间的抱团发展、户与户之间的连片发展。二是夯实根基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等农田水利项目,综合县域内不同区域地形和产业差异,探索粮油产业“五良”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推进缓丘宽谷区“治水”、浅丘中谷区“修路”、深丘窄谷区“改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建成地块互联互通、水平条田的“宜机化”农田,达到“三通一平”,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县累计建成蓄水池403口、山坪塘199座、排灌渠58.86公里、机耕道106.96公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15万亩。三是生态循环实现粮食生产优质化。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因地制宜发展“果(血橙)豆”“稻鱼”“稻虾”等模式,着力构建立体种养生态循环经济,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0万余亩,粮食总产量增长1.75%,亩均综合经济收益增长200余元。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方式,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零增长。

  四、探索利益联动,为粮食生产“增效”。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将更多土地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一是激发主体积极参与。大力培育种粮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多种粮、种好粮,培育规模种粮大户45户、家庭农场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规模经营面积达8万亩。依托技术、渠道、政策等资源优势,推进创业、孵化“双擎引领”,招引新乡贤、职业经理人回乡创业。从浙江回引新型职业农民易良贵,流转4个村20个社的5800亩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带动1295户农民增收。二是创新拓展利益联结。探索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跨村联办+村企合作+村级集体经济参股”等经营模式,吸纳业主投入、吸引农户进入、吸收村集体经济注入,通过“土地流转+保底分红”、村集体经济分红、务工收入、农机驾驶等方式,实现农户稳定增收。公民镇、龙江镇、太平镇等宜机化改造样板区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农民机手个人年收入达10万元。三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依托“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样板区,探索财政投入形成资产股份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打造“飞地经济”等模式。公民镇太平寺村、盘龙寺村等13个村(社区),统筹规划使用财政衔接资金700余万元,建成集农机、烘干、冷链、仓储等功能为一体的联村惠民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现1.5万亩粮食生产基地全程社会化服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2万元以上。龙江镇百乐村、川民村等4个村与天艺种业公司合作,大力发展玉米制种,年制种产值达30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2/8/5/501a99112c3948edbb3bc9db8cdf450c.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