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齐鲁晚报记者:
我省率先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请问这项示范创建目前取得了哪些效果,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什么促进作用?
陈光春:德州是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全国第1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粮食面积常年稳定在1600万亩,产量15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全省的六分之一,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义不容辞。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德州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严格实行“书记抓粮、党政同责”,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落实书记“指挥田”,力争用5年时间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经测产,今年全市120万亩核心区60%以上的地块亩产超过650公斤,“吨半粮”核心区创建实现首战告捷。
齐河县是德州市粮食高产的代表,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220万亩以上,总产连续14年稳定在22亿斤以上,连续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试点单位。2022年春节刚过,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齐河县粮食生产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上,我们坚持早动手、快落实,明确了今年建成20万亩“吨半粮”、3年达到50万亩的目标,全力稳面积、增单产,抓品质、提效益,夏粮产量再创新高。2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最高亩产811.6公斤,刷新历史纪录,带动全县115.1万亩小麦亩产达到605公斤、较2021年增产34.93公斤;总产13.93亿斤、较2021年增产0.9亿斤。根据行情价格,全县粮食销售收入较去年增加2.67亿元,农民每亩增收230元以上,实现了增产与增收的齐头并进。
工作中,我们一是坚持“书记抓粮”。建成县、乡、管区、村四级书记“指挥田”13万亩,县抓万亩高产片、镇抓千亩示范方、村抓百亩样板田,干部带着群众干,形成了齐心抓粮的强大合力。今年,各级“指挥田”夏粮平均增产超过10%。二是突出政策稳粮。实施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项目,整合各级资金9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48万亩;发放深耕深松、农机购置、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各类补贴7000多万元,拿出110万元重奖“粮王”,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三是多措并举兴粮。聘请中国农大、省农科院等22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组建起150人的农技服务队,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针对去年秋汛造成的弱苗地块,实行“三人四包”工作制(一名党政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技术人员,包技术、包农资、包督促、包转化),强化田间管理,全力促弱转壮。依托284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集成推广良种、良田、良法、良机,粮食生产综合托管率达到91%,“八统一”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到位率(统一秸秆还田、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深耕作业、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宽幅精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植保服务、统一收售服务)、全程机械化率均达到100%。四是狠抓减损增粮。落实中央“全链条节粮减损”部署,投资5亿元,建成粮食综合服务中心、烘干仓储设施各16处,在全国产粮大县中率先实现了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粮食从地头直接烘干入库,亩均减损5%。
夏粮的丰产丰收,让我们实现全年丰收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扛牢“粮食安全”大旗,确保年内建成20万亩“吨半粮”、3年建成50万亩“吨半粮”,尽快建成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县,打响“吨半粮、齐河创”品牌,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齐河力量。
农村大众报记者:
在我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体实践中,各地围绕“五大振兴”都进行了着力探索。请问,实践中形成了哪些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和典型路子?
周团结: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进一步部署。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路,深化拓展“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在今年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梳理总结了十种类型,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产业融合带动型。以龙大、得利斯、滨州中裕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公司+农户”基础上,带动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是片区联动开发型。以行政区划、流域或片区等为单元,统筹规划布局,通过产业聚合、资源整合、组织联合等方式,实现区域整体提升。济南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泰安市岱岳区打造九女峰片区、日照市五莲县建设白鹭湾田园综合体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是生产托管服务型。围绕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结合土地流转,将农业生产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承包地流转面积超过4400万亩,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2亿亩次。
四是数字赋能驱动型。各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无人机撒药、APP种菜、“直播带货”等成为新农活,推动电商农业等新业态快速成长。淄博市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菏泽市曹县发展电商淘宝村等,效果很好。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我省有17个县(市)上榜,数量最多。
五是人才智力支撑型。各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集聚了一大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像济宁培育“乡村振兴合伙人”、威海招募“乡村规划师”、聊城“棚二代”返乡创业等,都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创新做法。
六是“两山”理论实践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通道,让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绿色产业富民惠民。比如,高青县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把风吹沙满天的黄河灌区沉沙池打造成天鹅湖风景区;临沂市蒙阴县依托山多林多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林果,“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超过260亿元。
七是文化传承涵养型。把赓续红色基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挖掘活化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革命遗址等资源,发展研学教育、旅游体验等,传统乡村焕发新生机。比如,东营市广饶县刘集后村红色教育,枣庄市薛城区中陈郝村古村落保护等,都展现了齐鲁乡村新气象。
八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型。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通过党组织领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构建集体与农户之间新的利益联结机制。这项工作,烟台、德州探索得比较早、推进较快,目前全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已发展到近4.3万家,入社成员440多万户。
九是党组织联建共建型。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合作社等组建联合党委或党建联合体,以组织联合促进融合发展、协同治理。比如,青岛莱西市推进区域化党建联合,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又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十是社会力量撬动型。各类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发挥自身优势,撬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持。
综合以上,各地在探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要求整齐划一,而是边实践、边深化、边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梯次开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形成一批有利于乡村发展、契合群众期盼、富有山东特色的模式和路径,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zwdt/202207/t20220712_39983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