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宏网记者:
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我省如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褚瑞云:近年来,全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六大行动”,狠抓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要素保障和科技装备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是实施乡村产业平台构筑行动。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336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2753个,县、乡、村三级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实施乡村产业融合推进行动。出台《山东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建立分管省领导为链长的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以滨州中裕为“链主”打造全省小麦全产业链重点链,支持栖霞、诸城、乐陵分别依托苹果、生猪、玉米等产业,建设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累计培育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52个。
三是实施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行动。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狠抓质量品牌建设,3市、18县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7%以上,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81个和700个。
四是实施乡村产业创新驱动行动。出台《山东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培育的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记录,“益生909小型白羽肉鸡”打破国外品种垄断。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着力强化27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8%。
五是实施乡村产业主体培育行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行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省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11.1万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4.4万户,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2.2万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六是实施乡村产业支撑保障行动。强化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对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力度,今年,全省预算安排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511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增长6.46%。制定我省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到7%。发挥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撬动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三农”领域。
大众日报记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请问,在新一轮整治提升行动中,我省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褚瑞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我省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推进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我省2020、2021连续两年入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数量为全国最多,两次荣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国务院激励奖励。
自去年开始,国家接续部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我省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从以下5个方面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着力提高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对有改厕需求的村庄,加强全程质量管控。对完成改厕的村庄,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提出改进措施。对有条件统筹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合理选择分散式、相对集中式或纳入城镇管网式等方式,规范提升改造。今年将新改造4万户,确保改一户成一户。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十四五”时期,全省55%以上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到2023年,完成现有1398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对新发现的黑臭水体进行动态清单管理,分期分批实施整治。三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继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四是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深化拓展“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部署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系列战役”。同时,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是健全完善建管机制。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以工代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确各类设施产权归属,落实运行管理单位管护责任,确保运维资金到位、管护队伍到位、日常管理到位,确保“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全面建立。
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不断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增添靓丽底色。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请问,下一步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有什么举措。
梁润生:东营市现有盐碱地面积341.8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这其中,盐碱耕地面积196万亩,占东营市耕地面积的59%。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地,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既是东营的使命所在,更是潜力所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国家所需、发挥东营所长,努力打造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聚力攻坚关键技术,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好重大平台建设,以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抓手,推进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中国农科院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形成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为盐碱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二是抓好高端人才引进,完善落实人才“引用管育”政策措施,围绕盐碱地农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今年将引进20个以上高层次科研团队,在耐盐碱品种选育、盐碱地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成果。三是抓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根据盐碱地含盐量梯度变化,分别建设一批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示范园,加快形成原创性盐碱地农业企业标准、产业标准,推动上升为行业和国家标准,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
二、聚力攻坚特色耐盐种业,打造盐碱地“种业硅谷”。我们将在三个环节发力:一是挖掘种质资源,以山东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为抓手,加强优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登记入库与鉴定评价,今年收集种质资源6000份以上,夯实种业创新基础。二是开展联合育种攻关,深化与高层次科研机构、大型种业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三是推广应用新品种,今年,将建成10个标准化育繁种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2个国家耐盐大豆区域试验基地,加快构建盐碱地农业新品种试验展示和应用推广体系。加快科研成果大田推广,尽快将专家的“试验田产量”转变为农民的“大田产量”。
三、聚力攻坚产业体系培育,推动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说一千,道一万,推动盐碱地农业增效才是关键。下一步,一是坚持向产业链要效益,依托藜麦等健康功能食品、耐盐碱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通过成果转化、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二是坚持向品牌要效益,深入挖掘盐碱地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和品质特性,广泛开展宣传推介,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力度,努力把“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打造成为“金字招牌”。三是坚持向生态要效益,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建设一批节水农业示范区。扎实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试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走出盐碱地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zwdt/202207/t20220712_39983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