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丰收时节。肇源县古恰镇太平村一块弃耕多年的盐碱地,今年却飘起了稻花香。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和肇源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测产结果显示,亩产量达到920斤左右。
“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破天荒。”当地农民说。
王德义是太平村的村民,对这块地非常熟悉,“过去是荒地,后来开荒成旱田,收成不好又改成水田,基本是种一年赔一年。投入的钱都收不回来,所以弃耕了很多年。”
2020年,东北农业大学与哈尔滨工大华实环保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稻壳纳米硅及其酸浸液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技术研发”课题研究,并于5月末在太平村实施了“稻壳纳米硅及其酸浸液改良盐碱地技术”项目。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系主任马献发介绍,这个技术的核心是土壤盐碱障碍消减、肥力提升和水稻抗逆增产。利用稻壳纳米硅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吸附能力,促进水稻硅吸收,增强抗性;酸浸液降碱排盐,提供养分;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通透能力。
一年下来,示范田土壤盐碱障碍有了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比对照田提升了20%以上。
“去年6月15日,我开始插秧。专家老师基本每个月到我们这儿两次,给我们技术指导。去年一年试验效果就非常好,让我对种好这块地充满了信心。”王德义说。
“以前种的水稻就是咱当地普通品种,但以往秧苗由于盐碱障碍返青慢、易感病、容易烂根死苗。今年示范田亩产比老田增产200多斤,相当于增收300多块。我最开始是承包4亩地,现在到16亩了,还打算继续扩大规模。”王德义介绍,“原来一些邻居还奇怪,这地这么难种我为什么还要投入,现在看见这么好的技术、这么好的增产效果,好多人都开始向我‘取经’了,想要使用这个技术改造盐碱地。”
“咱们省有盐碱地面积340多万亩,其中大部分都可利用这项技术改造成后备耕地。下一步我们还将再进行技术优化,在施肥、水分调控上节本增效。”马献发说。
据悉,该项目不仅改良了盐碱地,使水稻增产,每年盐碱地改造生产的水稻还将由米业集团全部回收,形成弱碱米品牌特色。(陈莘卓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静)
http://www.hljagri.org.cn/nydt/nydtsn/202111/t20211101_824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