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梳理方志物产资料 挖掘传统种质资源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源:      作者: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系统梳理方志物产资料,挖掘地方传统种质资源,对于种质资源普查、打赢种业翻身仗、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方志物产资料对种业发展的价值

  方志是我国古籍之大宗,约占存世古籍十分之一。方志物产是指中国古代方志类著作中记载的物产信息,由植物物产、动物物产、矿物物产三部分构成。物产成为方志的编撰内容由来已久,早在方志的雏形《尚书·禹贡》与《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当地物产的描述,两宋时期本地特色物产逐渐成为方志的基本内容,明清以来方志中涉及的物产信息更是蔚为大观。方志物产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传统种质资源信息,是追溯传统种质资源演变脉络的知识宝库,为厘清我国传统种质资源的数量、种类、传承谱系及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为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提供线索。地方传统种质资源是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重要内容,方志记载物产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是梳理和发掘我国传统种质资源的重要信息来源。地方传统种质资源是当地先民千百年来通过不断地选种、育种实践活动遴选出来的。历史上存在着许多地方传统种质资源,有些已经仅存少量、濒临消失,乃至踪迹难寻。方志物产资料记载着丰富的地方传统种质资源,对至今仍然存在或已经不存在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时间跨度自宋代至民国长达900余年,地域范围涉及两岸三地,记载物产多达150万种次,每一种次平均有27个字的解释,为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提供了全面、丰富、可信的文献依据。比如,今江西省资溪县旧称泸溪县,清代以来出产一种名为“五十日黏”的早稻,可于青黄不接之时充饥,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同治《泸溪县志》均有记载,其中康熙《泸溪县志》写道:“早黏,春社日前后浸种,立夏前后莳,立秋而熟,最早者名五十日黏,次名六十日黏,他种青黄不接,而此两种先可食,田家种以继不足,俗云救公饥是也。”相关记载为了解“五十日黏”的由来、传承与演变提供了文献依据,为应对粮食危机背景下的种植结构调整与良种选育栽培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为优良种质资源挖掘提供依据。今日许多优良种质资源是历史上一定区域内传统种质资源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因地制宜、历史悠久、品质独特的特点。例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将猪驯化成家畜的国家之一,地方猪的种质资源丰富、性状优良,巴马香猪、商城黑猪、淮南猪、金寨黑毛猪、东乡瘦肉猪更是入选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一直深受百姓喜爱。其中,巴马香猪主要分布于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历史上是养于山间、食用天然水草的品种,光绪十七年(1891)《百色厅志》称之为“山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猪肉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传统土猪受其影响较小。因此,大力培育和选择利用中国传统土猪及其相关性状资源,有利于摆脱猪种依靠国外引种的局面,确保我国猪肉安全。方志物产资料记载着地方传统种质资源的演变历史,是联通优良种质资源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载体,研究方志中物产的传入、演变、推广可以为了解优良种质资源的形成、发展、变迁创造条件,为进一步开展不同优良种质资源之间的杂交、培育、利用、推广奠定基础,为当下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可能。

  为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指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传统种质资源的存续是当地先民结合本地特有环境有意识选育的结果,与一定区域内独特的生态环境关系至密。比如,文山三七又名文州三七,被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誉为“金不换”,主要分布在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已有四百余年的栽培历史。乾隆二十三年(1758)《开化府志》、道光五年(1825)《广南府志》、民国二年(1913)《马关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富州县志稿》均有记载,其中民国二年(1913)《马关县志》写道:“如吾邑所产则较他县为特出,杉木之采取,三七之种植,有非局外人所能知者。”时至今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适宜文山三七种植的生态系统已经发生变化,通过挖掘地方志资料不仅可以知晓文山三七的种植历史,而且可以了解维持文山三七存续的生态系统状况。要恢复、保存、发展地方传统种质资源,必须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修复和重建,方志物产资料的记载可以为借鉴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智慧提供历史参考。

  利用方志物产资料挖掘地方传统种质资源的路径

  上世纪20年代,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著名学者万国鼎先生领导相关人员辑录、整理国内8000余种方志中的物产资料,后于1960年初编成《方志物产》,共449册,3000余万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物产专题资料。目前,该资料虽已初步实现文本数字化,但尚未与已有方志目录进行过比对,缺乏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方法的深入应用,其开发利用的深度有待挖掘。建议开展对《方志物产》的深度整理与加工,通过构建知识库进一步保存、挖掘与利用方志中的物产信息,提供数据化、工具化、平台化三位一体的知识服务,推动传统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系统化梳理,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农业种质资源的普查和收集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1956-1957年和1979-1983年期间,我国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一大批我国特有的地方种和野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15年原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截至目前,该行动已经抢救性收集9.2万份资源,其中90%以上为新收集资源。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借助方志物产资料按图索骥地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可以有效弥补田野调查的遗漏,较为全面、系统地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建议对《方志物产》开展二次辑录、整理,包括以各种方志目录为线索,通过查找、比对,对《方志物产》中未收录或收录不全的方志进行物产资料的辑录与整理,查漏补缺,从而形成更完整、全面的方志物产资料,为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提供史料支撑。

  数字化加工,构建方志物产素材库。在二次辑录、整理的基础上,可结合方志物产史料的文献特征,采取人工录入和机器扫描的方式,并通过对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以及集外字的特殊处理,实现方志物产资料文本的数字化;依据相关元数据规范制定方志物产描述元数据,完成方志物产资料全部内容的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方志物产素材库,实现方志物产大数据的存储与检索,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底层数据支撑。

  智能化整理,挖掘地方传统种质资源。基于方志物产素材库,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方志物产资料中地方重要物产、特色物产及其相关品种的信息抽取,包括农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的品种信息,并基于机器抽取的结果,构建涵盖全国范围的、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大规模物产品种数据库,更有助于摸清种质资源家底。

  可视化呈现,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以数据库中物产品种及其产地要素为主要属性数据,以中国历史地图为主要空间数据,借助GIS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方志物产资料中传统种质资源的空间序列性并提供基于统计的时空聚合分析。通过对数据库中大规模、系统化的物产、品种及其相关产地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方志中蕴含的传统种质资源相关史实或现象,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传统种质资源的历史认知,推动地方生物多样性发展,包括统计分析物产及其品种的分布特征、传播变迁、消长变化等数据,揭示传统种质资源的形成、传播与推广;统计分析物产及其品种的名称,揭示传统种质资源的历史沿袭与传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http://www.hljagri.org.cn/rdgz/xgxx/202108/t20210824_821466.htm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