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至7日,第二届中国苜蓿改良会议在哈尔滨市举办。本届会议以“苜蓿种业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会。
会议中,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高校的25位专家围绕苜蓿品种选育、分子育种技术、基因挖掘、种子生产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在会上作了《盐碱地改良与牧草育种》的学术报告。她介绍,我国盐碱地可开发利用面积高达1.5亿亩,利用这些盐碱地种植田菁、苜蓿等耐盐碱的饲草,不但可为奶牛等草食动物提供优质饲草,还能改土肥田,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增加后备耕地资源。
“紫花苜蓿育种是农业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苜蓿产业的芯片,加强苜蓿种业科技研发对于支撑奶牛等草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表示,希望通过会议为从事苜蓿遗传育种、种子生产的科研技术人员搭建交流的平台,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加快新成果的转化力度。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王晓东介绍,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和畜牧大省,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为此,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十四五”黑龙江省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建议》《黑龙江省2022-2025年草原补奖方案》等利于苜蓿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建立了黑龙江省饲草饲料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助推黑龙江苜蓿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还实地参观了省农科院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苜蓿育种试验示范基地。(何婷婷 记者梁金池)
原文链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15380/202408/c00_3175934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