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不久前,山东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总产达到543.3亿斤、同比增加8.48亿斤,单产水平居全国夏粮主产省第一。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特别指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如何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提升农业生产力、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能?山东有何责任与担当?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
尊科学重技术,让“齐鲁粮仓”更殷实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经历过饥饿年代、搞了一辈子小麦研究的赵振东对此深有体会,“作为小麦育种工作者,我很自豪的是,我国小麦口粮自给率达到了100%,种子的自主率同样达到100%,口粮绝对安全,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总书记对山东委以重任,让山东‘挑大梁’,我们也必须挑起这个大梁,自立自强,把优秀品种变成生产实践中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赵振东说。
“中国在小麦育种上是领先的。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大面积丰产田500公斤/亩以上,看似低于欧洲高产国家生产水平,但我们是在一年两季的条件下实现的产量,居世界领先水平。”赵振东表示,从育种到种植,山东都有坚实的基础:夏粮产量位列全国第二,在小麦品种改良上领先全国,小麦良种国内推广10大品种中占据5席、对黄淮麦区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赵振东认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需要从粮食生产的全链条出发,育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育出好品种仅是第一步。要尊科学、重技术,重视良种良法的配套研究,重视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应用。“我们国家种植范围广阔、条件千差万别,小麦长在地里,受光、风、水等各种资源的限制,具体到哪儿怎么种都得具体研究,还要让农民好接受、好采用、有效益。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视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价值链,从育种环节就要考虑到后续的农产品加工问题。”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山东省支持德州、聊城等有条件的市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2023年,德州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这其中,就有赵振东院士团队在保驾护航。赵振东是德州市陵城区“吨半粮”创建专家团队的总顾问,以其团队为主要支撑的山东鲁研公司“揭榜挂帅”陵城区义渡口镇“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提供技术集成方案,并在生长关键时期定期开展培训,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落地全程技术支撑。“‘吨半粮’是个大工程,高标准农田面积增加,品种、技术、机械、人等集成发力、全面提高,让‘齐鲁粮仓’更殷实。”
看到很多好材料,期待超越“济麦22”
“看到很多好材料,高兴!”已年过八旬的赵振东,今年麦收时节仍是脚步不停,济宁、菏泽、胶东……看到心心念念的麦子,他就忘了疲累。今年,赵振东带领团队育成的“济麦22”品种权就到期了,然而,在育种和生产实践上,“济麦22”仍是一座待跨过的高峰。
“农民愿意种!”2006年通过审定的“济麦22”,攻克了“超高产与广适性相矛盾”的小麦育种难题,在实际的生产种植中经受住了多种特殊条件的考验,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抗干热风,产量有保障,稳定性超群,已累计推广3.6亿亩,连续12年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今年种植面积还在增长。在山东,每两个大馒头里就有一个是“济麦22”制作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济麦22”是目前我国适应性最广、年推广面积最大、用作亲本和研究材料最多的小麦品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用“济麦22”做亲本选育审定的品种就有200余个。谁能接棒、超越“济麦22”,可以说是近年来生产实践对小麦育种提出的最大需求。
“关键是实现大面积、不可控条件下的稳产高产。”赵振东说,育种家要有对生产的理解,要考虑现在的种植条件和种植需求,比如玉米晚收、小麦晚播,要想到种几千亩是什么样;还要有消费者的眼光,育成的品种在后面的生产加工环节能不能达到要求?做出来的是不是市场需要的产品?今年他看到了很多好的材料,“各地的育种工作者都很努力,材料选出来,还有大量的试种、比较、再筛选等工作,小麦品种要能在大面积、多条件下表现优秀,要能经受住不利条件的考验,才能获得农民的认可,在地里扎下根。”
“确实很艰巨。”赵振东说,他和团队也一直希望超越“济麦22”,近年来,也育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品种。难的是,“济麦22”这些年经受住了气候、病害等多种考验,积累了很深的信任,因此新的品种如果不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很难说服种植户。“不见得非要出在我这个团队,相信靠我们育种人的集体努力,能迈过这座山。”
端牢中国饭碗,育种家的责任比天大
“育种家的责任比天大。我们在研究小麦,也是在研究国情,研究小麦要先研究国家的战略需求。”在赵振东看来,育种家肩负着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消费者健康四大责任。端牢、端好中国饭碗,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新的内涵和要求。和小麦打了50多年交道,赵振东清晰地认识到,外部环境和人的需求不断变化,科研创新的脚步要走在前面,“选一个品种要十来年,育种家要有前瞻性眼光和时代思维”。
日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赵振东团队的年轻育种家曹新有育成的超强筋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44”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赵振东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通用粉的“普麦”的品质广泛提高,但优质小麦产需矛盾仍未解决,“济麦44”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替代进口的用于高端配粉的新品种,在消费者主食消费结构和需求出现调整的当下,极具发展潜力。“我们中国人的饭碗里,不仅要盛满粮,更要盛好粮。我们有信心做好!”
赵振东认为,要加强对核心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创新利用,促进先进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的融合,推动我国小麦育种全面进入3.0时代。在作物育种观念方面,要从“地适应作物”向“作物适应地”转变。“过去,不少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属于传统的高肥水类型,资源消耗量大。如今,我们培育出‘济麦60’等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在中轻度盐碱地上表现亮眼。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强这方面资源的搜集、筛选和利用,培育出适应盐碱地种植的品种,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品种支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贡献新产能。”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赵振东说,在育种方面,应更加注重品种的稳产、节水、抗旱、抗穗发芽、抗倒春寒能力,培育出政府愿意推、企业愿意卖、农民愿意种的放心好品种。(记者王亚楠)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408/t20240813_646066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