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资讯 > 正文

一粒种子改变一座岛 琅岐探索种业创新路径促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8-07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改革亮点】

  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市民吃菜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建设“菜篮子”基地,推动琅岐“建成全省最大的蔬菜副食品基地和优美的旅游休闲度假区”。琅岐岛现代化蔬菜副食品基地一期工程被列为199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首要项目。

  一张蓝图绘到底,福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立足“高起点、新水平”,围绕“农业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琅岐全力构建“产供销、育繁推、产学研”一体的种业振兴体系,努力将琅岐建成立足福州、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种业基地。

  【生动实践】

  小小“菜篮子”,关系大民生。琅岐岛上土地有限,而且不少是盐碱地,如何突破?琅岐的选择是“让一粒种子改变一座岛”,加快推进新时代“菜篮子”工程建设。

  

  万农高科工作人员展示优质玉米种子。记者 林双伟 摄

  谋划种业体系之初,马尾坚持系统思维,创新顶层设计,组织编制《琅岐现代化农业(种业)发展规划》《琅岐(金砂片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逐步构建西北部研发共享区、中部孵化示范区、东部种苗繁育区。

  在琅岐东部的金砂片区,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的大棚内,中苗大管、超霸三叉、鲸鱼竹叶等空心菜品种“暗暗较劲”。尽管它们同时种下,但有的长势喜人、有的稀稀拉拉。这是不同种子公司与基地打造的试验田。“通过试种,我们筛选出适合盐碱地、耐高温的空心菜种子。”基地技术负责人陈敬和说。

  基地一期占地311.5亩,已与福建省农科院、福州市菜科所以及种子公司建立产学研协同推进机制,两年来已开展水稻、花生、玉米、甘薯、大豆、蔬菜、瓜果等6000个品种和组合的试种展示。

  在琅岐中部的吴庄和海屿孵化示范区,万农高科集团(琅岐)示范基地、立信种业产业研究院落地,开展玉米等新种筛选、育成等工作。春播玉米6月采收,万农高科基地培育的“黄白糯”品种受好评,立信鉴定出优良的黑甜水果玉米和彩甜糯新组合以及耐热和抗(耐)茎腐病培育方式。玉米基地正在翻晒土地,即将种第二季玉米。

  “一年种两季,我们每年测配新组合5000个,通过组合多点鉴定方式进行筛选,淘汰绝大多数,留下3个至5个优势组合。”万农高科琅岐基地负责人林晓漩说,在管理过程中,他们将多余的果穗掰掉,让每棵玉米秆上只保留一根玉米棒,让不同品种在同一水平上公平、公正较量。

  万农高科琅岐基地去年初落户琅岐,从交地到第一季玉米新品种成熟,只用了4个月。这得益于琅岐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出台全岛统一的农用地流转费用标准和政策,推动租赁年限、青苗地面物赔偿和年租金等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

  万农高科琅岐基地所在地过去是吴庄村的一个橘园,基地项目落地后,当地党员带头对橘园进行土地流转,仅用7天就完成72亩土地流转任务。作为省重点种子企业,万农高科在吴庄“退果还粮”,将鲜食玉米种子搬到琅岐培育。

  不只是万农高科在琅岐快速落地并结出硕果,首个种业项目2022年初开始平整土地以来,琅岐吸引了展示评价基地、雪美农业、立信种业、万农高科、省农科院等优势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入驻。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已向琅岐提供水稻、花生、瓜果、叶菜等品种近千个,培育出空心菜、玉米、辣椒等一批全国单品冠军种子,一粒粒种子走出福州、走向全国。

  琅岐种业创新基地在践行“大食物观”、强化育种创新的同时,还着力打造集教育研学、农旅观光、休闲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基地,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目前,琅岐岛内有国家2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个,福州市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1个,全国乡村振兴观摩基地1个。琅岐“醉美乡愁生态游”线路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精品线路推荐。琅岐还打造实训研学基地,中小学生化身“小农人”,在这里开启一场场研学之旅。

  随着一个个种业项目落地,农民在享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还获得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务收入。以雪美农业为例,从繁育种苗,到种植水培蔬菜,以及冷链环节预处理果蔬,雪美琅岐基地解决了近100人就业。

  【获得感】

  福州振兴乡村集团基地负责人叶孝建:作为琅岐首个落地的种业项目,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仅用43天就完成一期315亩的土地流转。两年来,基地持续开展农作物品种展示和评价,搭建起种子企业“看禾推种”、种植户“看禾选种”的平台,打通良种推广“最后一公里”,获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

  琅岐种粮大户叶其朋:一个个种业项目在琅岐落地后,种植户不仅可以“看禾选种”,而且可以从智能温控种苗繁育中心拿到更优质的秧苗。今年,除了30多亩早稻,我还种植了500多亩中稻,尝试再生稻的种植模式,探索更高的经济效益。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fz/202408/t20240802_649603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