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瓜果丰收。今年,北京市通州区科技小院出品的物产丰富,从水果、蔬菜到食用菌、大田作物,粗粗算下来“小院产物名单”已超过20种。种出来,还得卖出去,将成品转化为村集体收入。这事儿,驻扎在各村的第一书记们各有各招儿,忙活开了。
兼职卖菜
“今儿继续去光华路和中关村片区送货,微信群里又有不少居民订咱们的西瓜和甜瓜了,还有订菜的,我去送货估计中午回来,你们盯着点微信,如果再有人订购就及时择菜装箱,等我回来再去送。”一大早,从地里摘完了新鲜的果蔬,于家务乡果村驻村第一书记潘登开上自己的车,装上两大筐果蔬,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叮嘱几句后,就忙着进城送货了。
半年前,潘登成为于家务乡果村第一书记。果村是典型的农业大村,还建起了科技小院。果村在科技小院的帮助下,丰富了种植品牌,除了黄瓜番茄等传统蔬菜外,还增加了西瓜、甜瓜等口感型水果。品种选得好,农民们辛勤照顾这些果蔬宝贝,收成也不错。然而到了收获时节,销路却成了一大难题。“市场上类似的果蔬太多了,我们离城里又远,在农村很难卖上价儿,大家心里都挺发愁。”村委会工作人员愁眉不展,大家都开始忙着跑销路,可效果却并不理想。
“要不我试试?”潘登主动请缨扛起了大旗。从那之后,他成了果村农产品“第一销售员”。他找到所在单位请求帮助,单位举办了团购活动,大家慷慨解囊订购。为了让果村果蔬有个亲民的名字,潘登还创办了“关农”果蔬农产品品牌,“这样,咱果村的果蔬也有自己的名字了,叫起来又亲切又好记。”
此后,在单位的支持下,潘登带着果村农产品,走进光华路片区,开展果村“关农”第一书记现场果蔬展卖活动,并建立微信订菜群,通过展卖、微信购菜接龙小程序订菜的方式,向光华路、十八里店片区、中关村片区等地送菜,累计销售果蔬8000余斤。通过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菜农的收益水平和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原本滞销的吊秧西瓜和甜瓜销售一空。菜农和第一书记的沟通越来越多,彼此的信任感越来越强,原本单打独斗的销售模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菜农们开始加强合作,现已有10余家农户参与到“关农”果村果蔬采购平台当中,菜农们也逐渐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参与新形式的销售模式对收益有更大的帮助。
每天奔波着,忙碌着,热着晒着辛苦着,潘登晒黑了,也累瘦了,“瘦了十多斤,但是我们村的果蔬都卖出去了,我特高兴。”
抱团推销
最近,漷县镇军屯村农产品销售遇到点小麻烦。消息一出,漷县镇的各驻村第一书记们急了,大家群力群策,有帮忙联系商超的,有帮忙对接资源的,共同当军屯村农产品的“销售员”。
军屯村是一个以蔬果种植为主的农业村庄,村民的生计与蔬果销售息息相关。借助科技小院平台,村里先后引进了“颜如玉”玉木耳、“菌中新贵”榆黄菇、“素中之荤”大球盖菇、“珍稀食用菌”黄伞、“传统吉祥物”灵芝、“清香鲜美”小白平菇、“口感柔韧”灰平菇等食用菌品种,重点打造了军屯村科技小院林下经济“七大菇”特色土特产品牌。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销售渠道不畅,近期军屯村的农产品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得知这一情况后,左静伟和陈彦松两位驻村第一书记立即行动,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军屯村的农产品种植情况、品种特点以及面临的销售困境。他们表示,作为第一书记,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村民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为了尽快解决军屯村的蔬果销售问题,左静伟积极联系所在单位,对接当地超市,推动军屯村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渠道。同时,还积极联系其他企事业单位,寻找更多机会。
作为军屯村第一书记的闫博涵也没闲着,“这么多第一书记给我们村帮忙,我也不能掉链子。”从采摘、包装到运输,几位第一书记都亲力亲为,确保蔬果能够及时、安全地送达市场。
看着滞销的农产品卖出去了,大家欣慰地说:“把销售渠道建立起来,以后再靠口碑和品质拓宽销路,争取带着农民把军屯村的农产品卖得更好。”
辐射发展
近年来,通州区着力推动科技小院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可持续发展。2020年首批5家科技小院,由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指导建设。2023年,通州区启动第二批“北京科技小院”建设,新建6家。
科技小院是扎根基层,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新模式,是统战工作向基层延伸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在助力通州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涉农乡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今年,通州区还研究制定了《通州区“北京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三年建设科技小院20家以上,实现“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方产业,辐射一片农村”,把通州区打造成“北京科技小院”示范区。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407/t20240717_645919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