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家中突遭变故陷入贫困,初中毕业后在粤辗转务工谋生计,19岁毅然返乡创业……跌倒了又站起,在挫折中成长,“99后”朱远富用坚韧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赛道”。
穿越十万大山的思防高速。罗芸婕 摄
7月2日,雨后放晴,防城区十万山瑶族乡四方岭村,雾气缭绕,空气格外清新。
莽莽群山中,在一个挤满黄牛的牛棚内,朱远富正忙着给领头的黄牛戴上定位器。片刻,朱远富将牛棚的大门打开,数头黄牛一哄而出,径直走向山上,不久后消失在丛林之中。
朱远富把黄牛赶上山。
朱远富是这一群黄牛的主人。从一个贫困家庭出走务工的青年到如今拥有140多头黄牛的养殖户,朱远富用了6年的时间。
猝不及防,一场台风带来的变故
1999年,朱远富出生于四方岭村。他的父亲承包山林割松脂,家庭条件在村里属中上水平,幼时的朱远富算得上是衣食无忧。
2013年,朱远富的父亲想把生意做大,把多年的积蓄以及借来的共80多万元全部用来承包松林。可没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彻底将父亲的增收梦刮得粉碎。“那年11月,受超强台风‘海燕’的影响,家里承包的松林几乎都被刮倒。一夜之间,我们家负债累累,彻底陷入贫困。”朱远富回忆道。彼时,他才14岁。
拮据的生活让身为兄长的朱远富早早就学会了当家,初中毕业后便离家到广东广州、东莞等地,在制衣、五金、电子、包装等工厂务工。“在厂子里做了几年,也升了小主管,工资收入每年都增加,但总在外面闯荡也不是办法,想离家再近一点。”朱远富说,在外务工,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回家,久而久之,返乡创业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
辞工返乡,养殖“小白”的创业之路
2018年下半年,揣着辛苦在外打拼攒下了的几万元积蓄,19岁的朱远富毅然背起行囊,正式踏上了回乡创业之路。
朱远富坦言,刚回乡时,心里并没有底,做什么、怎么做,脑子里丝毫没有主意。
四方岭村四面环山,巍峨的十万大山山脉林深草密,林草资源丰富,当地有黄牛养殖的历史。回乡后,朱远富连续外出考察了一个多星期,其间赶巧碰上了在山里放牛的养殖户。经过一番打听了解,朱远富生出了养牛创业的想法,回家后便开始着手筹划起买牛养牛的事。
“当时我手里的钱不到10万元,而购买30头本地黄牛需要13万元。驻村干部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帮我申请办理了5万元小额无息贷款,我又向亲戚借了一些,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买牛的钱。”朱远富说,牛买好后,他又自己动手搭了一间简易牛棚,创业之初非常艰苦,但他心里充满了干劲,总有使不完的力气。
朱远富虽然信心满满,可他毫无养牛经验,要把牛养好、养出效益,谈何容易。很快,身为养殖“小白”的朱远富,遇到了创业路上的第一道坎。“养了半年牛后才发现,这事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养牛的收益和原先想象的差太多了,除去日常开销跟养殖成本后,所剩无几。”朱远富说。
为了致富,他盯上了改良黄牛。按照一年生长期算,一头本地黄牛一年能长至100多公斤,售价3000多元;改良后的黄牛一年能长至250~300公斤,售价8000多元。显然,改良后的黄牛效益更为可观。“我心想,必须马上学习黄牛改良养殖技术。”
抱着好学的态度,朱远富几乎问遍了乡里的兽医和养殖户,但却无一人懂得改良技术。“那就自己学,自己做吧。”朱远富在网上观看各种有关黄牛改良的视频,购买专业书籍,虚心向养殖专家请教。同时,投入2万多元,配齐了所需的设备材料。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朱远富专心给牛做改良配种,边学边做,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可改良配种没有那么容易,忙活许久,不仅配种成功遥遥无期,就连母牛的基本生产都得不到保障。“这次改良配种宣告失败,一切得推倒重来。”再次失败,朱远富有些受挫,陷入消沉。
柳暗花明,大山终于有了回响
“无法打倒我的,终将让我变得更强大。”短暂休整调整状态后,朱远富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一边向外地有经验的养殖户学习,一边借钱贷款购入先进设备。显微镜、兽用B超机、医用冰柜……他竭尽所能,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种时间和保存冻精活力的方法,还掌握了空手探查判断母牛是否怀孕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后期配种的成功率。
2021年下半年一个寻常的下午,朱远富发现牛棚中的一头母牛迟迟未归,他急忙跑到山中寻找。“在山上,我找到了失踪的母牛,还看到了一头刚出生的改良成功的小牛犊。当时我开心极了,那种心情就像是打了胜仗一样。”回忆当时的场景,朱远富眼尾弯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改良成功,意味着黄牛的数量增加,管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加大。给黄牛加上定位器,是朱远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养牛的一次尝试。“以前两三个人管40头牛都吃力。现在有了定位器,在手机上就可以实时查看黄牛所在的位置,再也不怕牛丢了。”朱远富说,如今,他的黄牛数量已经从最初的30头增加到了140多头,按市值算,总价值100多万元。
山中觅食的黄牛。
存栏的牛多了,朱远富又开始寻找更广的销路。除了线下销售外,朱远富还在短视频平台上创建账号,纪录养牛的日常,单条短视频播放量超4000万,经营的账号全网总播放量超10亿。同时,朱远富还通过网络推荐自家黄牛,越来越多广西区内外的买家找到他,向他购买牛种和成牛。朱远富说,上思至防城港高速公路的开通让自家黄牛可以更加便捷地走出大山,不再怕“大山深”。“打拼了这么多年,终于悉数还清了债务。”朱远富感慨,日子一天比一天明亮了起来,干劲也更加足了。
2021年,朱远富被聘为四方岭村的动物防治员。长期以来,他不仅坚持学习养殖专业知识,还将自身所学授予周边养殖户,向他们推广实用技术,帮助养殖户改良品种,推动家乡黄牛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养殖户增收。
未来可期,养黄牛蝶变大产业
半年前,记者曾到过朱远富的养殖基地。那时,从山脚到基地的150米道路是土石路,大雨过后,雨水裹着黄泥往下流,车子无法通行,人走在上面都要小心翼翼,极其容易滑倒。
今年4月底,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150米的土石路一改旧时面貌,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行车走人不再受限。“你看,这是半年前旧路的样子,再看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记者再次来访时,朱远富欣喜地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图片。从测量、开挖到铺路的全过程,他都用手机拍了下来。
在崭新的水泥路旁,记者看到了两处新建好的钢结构牛棚,蓝色的棚顶在一片深绿环绕中显得格外耀眼。“这两个大棚是今年3月底开工建设的,占地约1600平方米,里面的排水、喂食等功能区划分比原先更加科学合理,牛棚也更加坚固耐用。”朱远富如数家珍,忙不迭地将这半年来的新变化全部讲给记者听。
让朱远富感到欣喜的还有资金投入。今年,防城区十万山瑶族乡四方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朱远富签订协议,计划出资150多万元,与他合作养殖黄牛,扩大养殖规模,将黄牛养殖孵化成大产业。“合作社投入资金,我负责经营管理,之后效益按比例分成,于我而言,是一件好事。”朱远富说,“我个人资金有限,但是有了合作社的支持,我可以更快地扩大规模,走向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养殖。”
蓝天白云、如茵绿草与牛群,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风景画。
看着眼前的青山,朱远富信心满满。他说,今后,基地内还要设置兽医室、实验室和办公室,培养技术员,招聘新员工,加强精细化管理,把黄牛养殖变成带富一方的大产业。
四方岭村,曾是朱远富梦想着要翻越的大山。而今,他用一股不服输的“牛劲”证明,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只要足够努力,山娃子也能在大山中开辟出一条通向幸福的致富路子。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fcg/t1865801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