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川西高原生机勃勃,42万亩苹果树花开正盛。国家科技特派团盐源团团长、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苹果产业技术首席专家谢红江又忙碌起来。在四川盐源县,谢红江团队先后引进推广20多个新品种,让苹果成为农民的致富果。
2021年,四川采取“人才+团队+项目”模式,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和基层需求,常态化选派960名人才、组建160个专家服务团,大力度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沉、服务下沉。2022年起,统筹国家科技特派团和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一体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
广袤的天府大地,各类专家人才奔波在藏寨彝乡,把科技兴农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沃土,走出一条“有组织有计划、成建制成规模、小切口大纵深”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
联农富农 把稳产业发展方向盘
大竹县,因竹多、竹好而得名。但随着传统竹业市场萎缩,大多数竹山荒废退化。
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竹产业技术首席专家、省林科院研究员孙鹏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开展低效林规模化改造,推进竹林经济循环。3年来,仅达州市就获认省级竹产业基地7个、申报省级竹产业园区1个。
只有让群众受益,发展才更加有力。“发展国家储备林,就是要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找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储备林技术首席专家、省林草规划院储备林中心主任贾程介绍,在指导受扶地项目申报中,探索“入股、托管、租赁、赎买”等方式流转集体林地,以租金、分成、务工等形式帮助增加村集体和林农收入。
科技专家们建立动态跟踪、清单管理、利益联结等常态长效机制,以技术入股、利润分红等方式,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建设。2023年,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服务团共指导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产业园区908个,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71个。
成果落地 广袤乡村结出致富果
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这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生产目标。多年来,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大豆产业技术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带领团队一起,采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双赢”模式,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
唯有把论文的新成果、实验的新数据、研发的新技术落到土地上,才能结出致富之果。
在甘孜州,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生猪产业技术服务团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和商品猪毛色分离解决方案,形成高原藏猪高效养殖技术,户均增收8000元;林草中药材技术服务团引进黄芩优质种源,产量提高20%。
帮扶专家们把广袤乡村作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仅2023年就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202项,开展集中培训1649场次,现场技术指导5200余场次。
结对帮带 打造本土人才队伍
4月3日傍晚,2024年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工作微信群沸腾起来。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袁兴亮上传图片求助:“请教群里的果树专家,这个是啥子情况?”四川农业大学熊博老师辨识图片后,确认是李子的一种病害,并给出解决办法,引来众人点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盐源县果农邓中福原本是苹果种植的门外汉,在帮扶专家支持下,逐步成为村里公认的土专家,带着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
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的专家人才聚焦党员骨干、种养大户、基层技术员等,将教学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产业基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培训覆盖面。通过“师带徒”结对培养科技示范户1891户、技术骨干人才4358人,累计培训实用人才2.9万人,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的本土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起到了培育一人、带动一方的示范效果。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4/6/28/5301014a22e04092b0d984fddc6ad2f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