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早上,伴随着轰隆隆的农机作业声,通州区梨园镇大稿村800亩麦田正式开始收割,住在附近的居民听闻麦田开始收割了,专门赶来围观,“难得,城市里还能有这样一块大麦田。”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此前曾有消息称,麦田将改建为公园,部分麦田也仍将被保留。居民们希望,这块满怀通州人记忆的麦田可以永久保留。
农机声轰鸣
轰隆隆……今天上午,通州区梨园镇大稿村的麦田里多台作业机械同步进行着麦收作业,机械驶过,麦田里高高的小麦不见了,只留下一行行低矮的秸秆。“这块麦田得有几十年了,之前面积更大,后来就保留了这800亩。每年我都想看看麦收,但从来没赶上过。这几天路过感觉快割麦子了,所以每天都会来看看,今天一看,嘿,割上了,特别兴奋!”住在大稿村附近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她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后来长大了,嫁到了城区,别说干农活儿了,即便是麦地也很少有机会见到了。
收割机开过,小麦被收进了谷仓,地里只剩下了秸秆。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另一位市民也称,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已很少有机会见到麦田,看到这块麦田便想起了小时候帮着家里麦收的场景。现场一位农户介绍,这块麦田麦收将持续2天左右,今年产量、品质都不错。
拾麦子的人
今日在麦地里,除了抢农时的农户、围观市民、摄影爱好者,还有一些拿着布袋儿捡拾麦子的人。今年77岁的张金荣就是其中一位,张金荣的老家在山东,近几年跟随儿女搬到通州,平时主要任务就是接送小孙子,虽然年岁已高,但身体还算硬朗。老人从地里捧起一小捧散落的麦粒,装入身边的袋子里,“不能浪费了。”
有市民在田里捡拾遗留的麦粒。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割草、喂牛、种地……在张金荣的记忆里,没有比干农活儿更辛苦的事情了。而今,看着眼前的大型机械不一会儿就将几亩地麦子收割干净了,老人不停地念叨着,“现在可是省事儿多了,庄稼人享福了,不比过去,太苦了。”张金荣家里一共有5个孩子,十几岁就跟着父母下地收麦子了。“那时候,靠人拿着镰刀割,一趟一趟的,慢。所以从芒种节气开始就得开始割麦子了,不然等到麦子熟透了,还没割就都掉地里了。”老人用身边的秸秆演示过去割麦子的环节,如何割麦子、如何堆麦垛……
尽管有机器收麦,田里依然有人拿着镰刀在干活。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往年麦收时节,这块麦田都会引来不少市民围观,是通州区一块“网红”麦田。按照此前公开消息显示,这块麦地将改建为一处公园,部分麦田仍将被保留。
http://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qxx/11014469/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