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资讯 > 正文

彬州:玉米双斑萤叶甲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4-06-26     来源: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一、成虫识别

  双斑萤叶甲也叫长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为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的2/3;复眼大,呈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l个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两翅后端合为圆形。简单识别法是,成虫两个鞘翅基部各有1个大的淡黄色斑,四周黑色,鞘翅端半部为黄色。

  二、 生活习性

  双斑萤叶甲具有一定的迁飞性,成虫对光、温的强弱较敏感,中午光线强温度高,则飞翔能力强、取食叶片量大;早晨至夜晚光线弱温度低,则飞翔力差、活动力小,常躲在叶片背面栖息。

  三、为害症状

  玉米双斑萤叶甲主要发生在7~9月份,以成虫为害玉米叶片,轻者叶片呈纱网状,重者玉米整个叶片干枯。该虫有群聚习性和趋嫩为害习性,常集中于1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玉米叶肉,嫩叶被咬成孔洞,中下部叶片被害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远看呈小面积不规则白斑,对光合作用影响较大;玉米抽雄吐丝后,该虫喜取食花药、花丝,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受粉,容易形成烂粒。

  四、发生规律

  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1代,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喜食禾本科作物或杂草的根;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为害到9月份。

  双斑萤叶甲的发生程度取决于虫源基数、气候条件和周围环境因素等综合因子。在正常年份的气候条件下,越冬卵存活多,则来年幼虫孵化多,为害就越大。

  1、气候影响

  主要决定于7、8月温湿度,高温干燥对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极为有利,降水量少则发生重,降水量多则发生轻,暴雨对其发生极为不利。

  2、环境因子

  作物品种布局单一,实行大面积连作,而且普遍采取密植高肥水管理等措施,这些均有利于玉米病虫源的积累。管理粗放以及路边、田埂边杂草丛生,都为虫害的产卵繁殖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此外,发生程度与土壤也有关联,在黏土地发生早、为害重,在沙壤土地、沙土地发生明显较轻。

  五、综合防治

  根据玉米田双斑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

  1、农业防治

  一是及时清除田间、地边及渠边杂草,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二是对双斑萤叶甲为害重和防治后的农田及时补肥,以促进农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2、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蜘蛛等)。

  3、化学防治

  由于该虫越冬场所复杂,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应遵循“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原则,防治成虫应防治田边、地头、渠边等寄主植物上刚羽化出土的成虫;药剂防治应在成虫盛发之前,可使用菊酯类药剂,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喷雾,药剂要重点喷在雌穗周围,喷药时间要避开玉米扬花期,以免影响授粉;由于害虫具有飞翔能力,一定要按地区加大统防统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zbjs7155/20240625/98473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