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江苏省徐州市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心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徐州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徐州市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多年来保持在1150万亩以上,是全国27个粮食产量过百亿斤的地级市之一。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615万亩左右,总产2000万吨,绿色蔬菜成为超1000亿元农业产业。年出栏生猪约400万头。全市果树面积148.5万亩,总产量132万吨。大蒜种植面积约120万亩,产量约140万吨,为全国大蒜三大主产区之一,现有大蒜加工商贸企业200家左右,入选全国首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发挥各类平台载体聚资源、集要素、引人才功能,整合各类资金,强化政策支持,打造产业高地。徐州拥有2个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个,其中5个已通过创建正式授牌。
品牌建设成效初显。深入贯彻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健全完善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品牌体系。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培育“农香徐来”用牌企业60家,农产品加盟销售额8000余万元。坚持做强品牌与培植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完善品牌目录制度,培育产业领先、市场空间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精品。先后创建4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绿色发展有力有序。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获批创建首批国家级绿色发展先行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使用试点,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减少。深入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全市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648.26万亩,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68.86%。11家水产养殖企业入选农业农村部绿色养殖“五大行动”骨干基地,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稳定在70%以上。培育有机农产品42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食品企业4家、养殖业绿色食品企业6家,全市绿色农产品比重71.14%。
徐州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产业发展层次依然偏低。徐州农产品加工业仍以初级产品为主,就地转化能力不强,精深加工规模偏小、层次偏低,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相比仅为0.8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品就地转化能力偏弱。企业产品中,原字号、粗字号、初字号的大路货居多,企业普遍产品单一,而且大多数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比如,全市稻麦加工企业大大小小有1200多家,但多以初加工为主,缺少附加值高的产品。
企业引领带动能力不强。徐州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全市9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占全省总数9.1%,产值仅占4.8%。
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培育了诸多特色品牌,但缺少省域著名、全国驰名、国际闻名的特色品牌。
打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区域布局。一是锚定重点发展领域。发挥徐州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聚焦“331”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推进产品迭代升级;紧盯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重点开发休闲食品、功能食品、酒品饮料三大潜力产品,充分挖掘徐州大蒜、牛蒡等特色产业的多元价值;重点突破预制菜新兴领域,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央厨房产业园,全力推进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二是建大建强平台载体。围绕优质稻麦、绿色蔬菜、高效水果、规模生猪等主导产业,优化市级重点产业链发展布局。依托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9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优化要素配置、提升服务水平、营造产业生态,推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三是健全冷链物流体系。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农村产地源头布局建设节能型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等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扶持做大做强徐州润昌等冷链物流企业,引导支持大型生产流通企业整合开放内部冷链物流资源,开展蔬菜、水果、肉类等重点品类全链条社会化服务,壮大冷链物流市场体系。
突出补链延链,增创竞争优势。一是招引培育头部链主企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加快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成长型”企业增资扩股、扩大产能,新培育一批10亿级加工企业;鼓励“个转企”“分转子”“小升规”,建立规上企业培育库,每年新增4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支持黎明食品、维维食品等本土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装备更新与高效运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与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用系统合作,补齐徐州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中的短板。三是推进产业融合。推动涉农加工与亲子研学、科学普及、康养旅游等有机融合,把生产基地和加工流水线打造成“康养基地”“观光工厂”或“科普车间”。
保障质量安全,强化品牌赋能。一是强化质量监管。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标准,加快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市场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扩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行严格的品牌质量追溯制度,实现品牌产品的生产、收购、储藏、运输全环节可追溯。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围绕打响“农香徐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广泛推广丰县苹果、牛蒡,睢宁籼米、砂梨,新沂水蜜桃、捆香蹄等单品品牌,提升徐州农产品品牌辐射半径和供给能力。推动现有知名企业率先使用“农香徐来”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
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质效。多措并举化解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用地难题,安排不少于5%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组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闲置宅基地复垦等行动,将盘活节约和复垦腾退出来的建设用地节余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各类财政资金整合力度,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对于新引进重点项目和新获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地方财政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补。着力在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上下功夫,注重内育人才,培养本土农技队伍,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技能提升培训,定向培养本专科层次专业人才。深入实施“彭城新农人”见习计划,鼓励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来徐返徐创新创业。通过创建研发平台或专家工作站,外引专家团队,帮助提升徐州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科技水平。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4/6/4/art_13277_1126254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