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德惠市岔路口镇长义家庭农场的试验田开始插秧,几名村民采用传统方式,一次次弯腰将秧苗插入泥土中,这与周围机械化插秧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可是我们的‘宝贝田’,有了它们,我们就有数据可以参考了。”农场负责人李长义告诉记者,这片面积为400平方米的水田是特别预留出来做实验的,一共划分为15个田块,每块8米长、5米宽,每个田块地下都预留了水肥灌溉的管子,种的水稻品种都是一样的,但每个田块所用的水量、肥量以及肥中氮、磷、钾的含量却不一样,都是特别“定制”,配好后单独灌溉。“同时,试验地块仍然采用稻蟹混养的模式。”聊起这块田,李长义滔滔不绝地说。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组织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与传统单纯种植水稻相比,仅岔路口镇肥料使用量减少约六成,农药使用量减少约七成,既减少了成本支出,又促进了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2023年,每公顷稻田蟹收入达8000元以上,蟹田稻大米又以其绿色无公害的品质,价格高于普通大米,每公顷水稻又增收6000元以上。“今年在德惠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在全镇范围内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种养面积达到30980亩。”德惠市岔路口镇党委书记曲守宝介绍说。
这些试验田是将水稻综合种养与测土配方、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农业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应用的一个例子。“去年秋收后,我们已经通过准确测定土壤养分状况,来确定肥料中各种微量元素的配比,为水稻种植提供精确的养分供应。”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东波说。
每一项农业实用技术,无不来源于实践。据李长义介绍,试验田在每个种植阶段都会将作物生长的数据汇总,由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整理,再对下一步作物生长提供指导。据了解,2023年,吉林省组织相关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对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进行了品种试验、示范及鉴评,经专家综合评定,优选出适合全省不同区域种植的农业主导品种126个,其中,玉米59个、水稻34个、大豆33个。
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稻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水稻抗低温减灾生产技术等都被列为吉林省2024年十大重点主推技术和75项主推实用技术。这些新技术充分发挥了科技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406/t20240605_89175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