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时评 > 正文

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发布时间:2024-03-31     来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江苏省灌南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探路农业强县建设,聚焦重点,统筹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省政府正向激励。作为江淮平原传统农业大县,灌南正不断向农业强县迈进。

  推进农业强县建设的灌南探索

  坚定扛起稳产保供使命担当。灌南地处江淮平原,有“苏北天然粮仓”之称,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6.4亿公斤以上,是全省首批亩产吨粮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增粮食种植面积7000余亩,大豆油料种植面积扩大到4.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2.02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依托稻麦新品种试验基地,每年试验(示范)稻麦等作物新品种60余个,遴选26个适合本地生产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优质食味粳稻覆盖率提高到58%。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域推进、滚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提档升级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3.92万亩,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创建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9个。农机装备水平有效提升。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9.5%,获评全省首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

  坚定发展高质高效乡村产业。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培育壮大工厂化食用菌、鲜食葡萄、稻田综合种养、畜禽规模养殖四大主导产业,获评全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典型县。注重规模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集聚度全国第一,产量约占全国10%、全省55%。发展优质葡萄面积3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棚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1万亩,现有市级以上规模养殖场120个、省级以上生猪产能调控基地7个,年出栏生猪80万头。注重融合发展。建成采摘观光综合体10个、全国星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7个。牧原生猪屠宰及肉食品加工、温氏白羽肉鸡屠宰加工一体化、佰士奶牛等产业链项目加快建设,打造区域领先的肉乳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注重生态发展。探索形成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年利用农产品下脚料60余万吨,生产生物有机肥1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超2亿元,秸秆综合利用做法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推广案例。注重科技发展。依托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等引育推广新优技术,获国家专利60余项,食用菌采后减损保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葡萄新品种及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注重品牌发展。发布推介“灌香南得”区域公用品牌,“灌南葡萄”“硕项湖大闸蟹”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拥有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品牌142个。

  坚定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顺应农民期盼,以改善住房条件和提升居住环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95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改厕绩效考核居全市首位。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一扫到底、日产日清”,3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满分通过省级考核。累计建成绿美村庄170个。服务配套持续提升。结合农民意愿推动老旧房屋改造,惠及1.27万户。全县91所义务教育学校、235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省定建设标准。新建8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32公里、新改建农桥130座,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被列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省级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县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成立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依托“智慧灌南”平台推广运用“数字乡村”APP ,创新实施“乡村振兴·美丽约定”红绿榜制度,探索设立“积分商店”等奖励模式,充分调动农民建设乡村积极性。

  坚定探索共同富裕务实举措。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多措并举富民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突出人才培育。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2050人、技能人才6521人,一大批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致富。培养“新农人”“土专家”150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突出创业就业。建立17.6万名在外务工人员信息数据库,建成省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4个,打造9个乡镇返乡创业园,累计发放各类创业就业补贴4045万元、富民创业贷款4.1亿元,成功支持自主创业1.2万人,创业带动就业4.8万人。突出强村富民。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百村百万”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开展村级负债清零攻坚行动,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建设用地“三地”改革,推动实现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土地3万亩,交易额2.1亿元。

  灌南加快农业强县建设思考

  牢记“国之大者”,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紧扣粮食生产目标,稳面积、增产量、提质效,努力为全市、全省粮食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在优化品种上下功夫。坚持市场导向,区分消费层次,调优品种结构,扩大优良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充分利用省农科院、南农大等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建设优质稻米育繁推一体化基地,推动优质稻米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结合稻渔综合种养,引导选用适宜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生产富硒富锌健康功能虾田稻米。加强化肥农药源头减控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推行全程机械化生产,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健康种植全过程管控。三是在涵养品味上下功夫。以“健康环境、健康食品”为核心理念培育农产品县域公用品牌,完善政府、企业以及相关利益方全方位参与的公用品牌保障机制,加强品牌建设管理与宣传推介,提升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田景观建设,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等项目,促进农旅融合,提高实际效益。

  聚焦扩链延链,突出抓好乡村产业振兴。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狠抓产业强链。坚持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要求,围绕“1+1+1+N”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薄弱环节。重点完善工厂化食用菌、畜禽规模养殖两大特色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园区,加快推进牧原生猪屠宰、温氏肉鸡加工、佰士奶牛项目,招引集聚风味熟食品、乳制品等补链延链企业。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以机械化、信息化、种业现代化为导向,谋划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现代种业振兴三大行动,突出抓好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从“靠人工”向“靠机械”、从“靠经验”向“靠数字”转型。三是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理念、绿色技术和现代管理,加快化肥农药减量施用进程,系统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动种养循环型、绿色生态型、休闲体验型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葡萄、稻麦行业协会和食用菌商会作用,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实行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紧扣生态宜居,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对标对表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实样板。一是更高质量优化人居环境。大力推广“五个二”改厕模式,确保如期实现“四年改厕三年完成”的目标。深入实施“六水”共治专项行动,稳步推进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湖管护、水土保持、防污控污“六项工程”,加快新集片区水系连通和生态河道建设,系统改善农村水环境。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处能力,创建市级以上垃圾分类示范镇2个。二是更高标准升级基础设施。统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标准推进燃气、交通、亮化等城乡一体化工程,争创省级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农村物流达标县。深入推进“百村万树”工程,培育省级“绿美村庄”3个、庭院美化示范户1100户。推进农村公路与城镇、村内道路有效衔接,改造提升兴汤线等农路107公里,打造11条乡镇美丽环线,实现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三是更高水平培育文明乡风。充分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用好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塑造新时代农民良好精神面貌,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立足共同富裕,持续拓宽富民强村路径。因地制宜探索务实举措,在强村富民增收中走稳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巩固衔接促增收。实施监测帮扶、产业项目、稳岗就业、政策衔接、盘活资产五项增收措施,确保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实施“1+N+1”“强村带弱村”发展模式,加快建设38个帮促项目,推进重点帮促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险全覆盖。持续开展村级负债清零攻坚行动,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建设用地改革。二是多元发力促增收。完善创业就业系列优惠政策,提升乡村振兴产业园能级,鼓励中高职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返乡创业就业,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吸引有一定实力的乡贤、企业家参与乡村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直播带货能人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三是强化保障促增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完善各类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开展“百村百万”三年攻坚行动,强化村社、村企、村村“三个联合”。

  强化党建引领,建强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党员干部队伍。围绕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为农业强县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一是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围绕“政治激励、待遇保障、关心关爱”,研究完善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激励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村干部队伍。二是着力打造“一懂两爱”干部队伍。强化组织培训,促进“三农”干部做到政治过硬、适应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县的能力。三是着力培养乡村致富能手。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好“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岗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领头雁”作用的乡村振兴人才。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村集体领办股份合作社、对接社会化服务,建立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入股“分股金”、土地流转“获租金”、家门口就业“挣薪金”。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4/3/29/art_13276_112047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