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孔祥智,研究和参与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理论、政策、法规40多年,对“二十四节气”也有着独到见解,是资深“三农”工作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特聘教授(A岗),兼任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合作经济评论》杂志主编。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著作(含合著)50余部,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农业部软科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思政教学名师奖等,兼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六、第七届监事会专家监事,国家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技术评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今天是惊蛰
孔祥智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惊蛰”节气就到了。2024年惊蛰交节时间为3月5日10:22:31,甲辰年二月十五。蛰为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淮南子·时则训》云:“雷始发声,蛰虫咸苏动。先雷三日,振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惊蛰到来,大地回暖,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从沉睡中苏醒,开始伸腿束腰,繁衍生息。“惊蛰”指的就是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一年的春天正式开始了。当然,从科学上讲,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从冬眠中走出的真正原因。然而,官府要求百姓这一天戒房事,否则生子必有灾难降临,真是奇怪。中国不同地区春雷始鸣的时间差异较大,华南地区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北京的初雷日一般在4月份。但“惊蛰始雷”的说法与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比较一致。北方地区偶尔也会在惊蛰节气听到雷声,这是土壤解冻后水分转化为湿热气体逐渐上升,或南方的湿热空气北上所致。
惊蛰最初叫“启蛰”,据说汉景帝名启,为了避讳,才把启蛰改为惊蛰,而在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一些地方仍然叫“启蛰”。唐代的时候试图改为启蛰,但人们已经习惯用惊蛰这个名称了,故一直沿用至今。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初春初雨初雷,大大小小在地下蛰伏的动物被惊醒了,草木也开始生长,去年在房上筑巢的燕子又成双成对的飞回。贾岛的描写更有生活气息:“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生机盎然的春天来到了。
拟古其三
陶渊明(晋)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义雀行和朱评事
贾岛(唐)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宋代诗人王禹偁的名句“一夜春雷百蛰空”最为传神。隆隆的雷声响了一夜,早上所有在地下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虫子都爬出来了。多么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居杂兴
王禹偁(宋)
一夜春雷百蛰空,
山家篱落起蛇虫。
无端蚯蚓争头角,
触破莓苔气似虹。
清代张维屏的诗《春雷》表现了度过一个寒冬的人们对于春天的热切期待。“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万事俱备,就差那一声春雷了。春天,快来吧!
新雷
张维屏(清)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惊蛰期间第一声春雷最引人注目,也是农人认为最吉祥的事情。“春雨贵如油”,雷是雨的先兆,有雷就有雨,雨是丰收的保障。古人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定为“龙头节”,也称“青龙节”、“春耕节”、“农事节”,是农耕民族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帝京岁时纪胜》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过。”古人认为,这一天龙要抬头,不仅要下雨,也表示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从今天就要开始了。人们庆祝这个节日,表示敬龙祈雨,祈求上天保佑未来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这天下雨,是吉祥的象征。
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一天正值“八九”期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此时大地解冻,大雁北飞,阳气旺盛,草木开始生长,春耕将始,正是农家备耕之际。传说此节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伏羲开始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有“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之传说,当然是后人的附会。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仿。到周武王时期,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自下田耕种,此后便形成节日,即龙头节。这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体现。《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小儿备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这一天不仅是耕田的开始,还是读书的开始,真是好日子。
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说法,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就可以剃头了。《帝京岁时纪胜》云:“市民又于是日栉剃,盖取龙抬头之意。”有些地方把给小男孩剃头称为“剃龙头”,表示鸿运当头。过了一个冬天的“猫冬”,大家出去剃剃头、洗洗澡,浑身轻松,一派新气象。又是一年好时光,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了!
当然,头发理好,梳洗干净后,也可以外出踏青。唐代就有这样的习俗。李商隐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白居易的“草芽菜甲一时生”,都描写了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象。还是出去踏踏青吧,在家里圈了一个冬天了。
二月二日
李商隐(唐)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
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
白居易(唐)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俗语云:“惊蛰过,百虫苏。”大大小小的虫子,有毒的没毒的,都在惊蛰这一天苏醒。为了消灭害虫,青龙节这一天,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山西等地这一天要贴驱虫画,画中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认为可以“辟百虫”。也有的地方用黄豆面和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认为可以驱走蚰蜒等毒虫。在晋中地区这一天家家要拍簸箕,童谣云“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也有的地方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白线,认为可以驱除瘟虫。《帝京岁时纪胜》云:“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熏虫。”为什么这些食物名曰“熏虫”?倒是《宛平岁时志稿》说的明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因荐韭之余,家各为荤素饼餤,以油煎而食之,曰熏虫儿,谓引龙以出,且使百虫付藏也。”《春明岁时琐记》载:“……又有放花盒,灯火供献以酬神者,俗谓此日为‘龙抬头’。此日饭食,皆以龙名。如饼,谓之‘龙鳞’;饭,谓之‘龙子’;条面为‘龙须’;扁食为‘龙牙’之类。”很是好玩。《北京岁时记》则记载:“又以祭余素烛遍照壁间,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都说明在北京城内,二月二的活动很多,但驱虫是必做的重大事件之一。
《春明岁时琐记》载:“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尤其在南方的很多地区,这一天要给土地公公拜寿。福建省武夷山市家家要供奉土地爷的泥塑雕像,或者在木牌上写着“本宅土地神位”等字样置于正宅门厅进行祭拜,祈求畜禽兴旺,人丁平安。供奉的祭品一般为一碗蛋糟(用两个鸡蛋冲温水加盐打溶蒸熟)、米饭和酒,并焚化纸钱。
二月二这一天,北京、天津一带家家吃春饼,称为“吃龙鳞”,大概春饼的形状与龙鳞比较相似。京津的春饼十分讲究,饼要薄,卷的菜肴非常丰富,有酱肘子肉、香肠、鸡蛋皮切成的丝、炒绿豆芽、炒韭菜、肉丝炒菠菜等,配上甜面酱和葱丝,咬一口喷喷香。也有吃龙须面的习俗。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中和节是一个庆祝春天、准备春耕的节日,自古就有踏青、吃春饼等习俗。《帝京岁时记胜》载:“初一为中和节,传自唐始。……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祭日。……曰太阳鸡糕。”《岁时广记》载:“唐贞元五年,置中和节。”“李泌请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后演化为二月二日。南宋杨万里诗《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其一)》就描写了中和节那天在寒风中寻春的意境。
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其一)
杨万里(南宋)
中和节里半春天,
一拂清寒半点暄。
憔悴不胜梅欲落,
娇饶无对杏初繁。
2011年05月23日,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阳鸡糕又名太阳糕,用糯米加糖制成,上印太阳图案,或者三足金鸡图案(亦是太阳形象),主要是北京人在这一天用来祭祀太阳的食品。一些老北京人还要吃名叫“驴打滚”的小吃。山东一带这一天有吃炒豆的习俗,包括蚕豆、黄豆、青豆、豌豆等豆类,也可以吃爆玉米花,有的地方还用面粉、鸡蛋等做成的棋子块。口味可咸可甜,但以甜为主。各种炒品,一咬嘎嘣脆,很是喜庆。民谣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这把喂蚂蚱”。为什么要喂蚂蚱?可能是因为春天到了,蚂蚱开始出现在田野里,然而是初春,蚂蚱的食物很少,所以人吃的食物要留一把。颇有点生态平衡的意思。山西一带这一天一般要吃手搓的面,如栲栳栳等;也可以是手擀的细面条,叫“龙须面”。
惊蛰分为三候。“初候,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惊蛰节气,春桃开始露出花骨朵,桃花红、梨花白的灿烂季节终于到来了。“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鸟。“《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群芳谱》云:“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鸣。”“三候,鹰化为鸠。”“鸠即今之布谷。”《群芳谱》云:“仲春之时,鹰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春化鸠,秋化鹰。”春天有很多斑鸠,古人认为是由鹰转化而来的;而秋天斑鸠少了,鹰多了,又认为鸠转化为鹰。这是古人对大自然很奇怪的认识。总之,惊蛰节气到来,桃红李白,黄鹂鸣柳,布谷欢腾,春日融融。
惊蛰前后天气转暖,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晚冬景象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西南和华南可达15℃以上。但乍寒乍暖,气温变化大,尤其是华北地区更是如此,应注意天气变化对人、畜和作物的不利影响。随着惊蛰的到来,雨水渐多,此时,华北地区10厘米土壤温度可以达到5℃,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时节。农谚云:“春雷响,万物长”,“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韦应物诗云:“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家还真的没有几天真正休息的时间。
观田家
韦应物(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过后,北方地区的冬小麦开始返青,但由于此时土壤并没有完全解冻,故应及时耙地以便减少水分蒸发。农谚云:"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北方干旱,春雨迟迟不到,所以惊蛰之后,通过耙地防旱保墒是保证小麦生长的重要环节。但随着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工资越来越贵,耙地中国环节在大部分地区都节省掉了,在地下水充足的地区则由浇一次水来代替。长江流域的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开花,浇水、追肥要跟上。南方地区雨水比较充足,要通过清沟沥水防止水分过多影响作物生长,农谚云:“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惊蛰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茶树开始发芽,要注意防止“倒春寒”冻坏茶牙,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云南、广东、贵州一带的早茶则可以采摘了。
惊蛰节气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一些流行性疾病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容易爆发,因此,要注意抵御各种病毒的侵袭。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惊蛰过后,气温升高,最适合户外锻炼,应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加强户外锻炼。惊蛰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人体的肝阳之气也随之上升,而阴血则相对不足,应顺应自然,亲近自然,保持盎然向上的心态。在饮食上应该多食养肝护肝食物,如食鸭血、菠菜、春笋、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鸡、蛋、牛奶等,高油高脂食物应尽量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尽量少吃。一些地区至今保留着惊蛰吃梨的习俗,就是因为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适合这个节气食用。梨可生食,也可以蒸、煮、烤、榨汁,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和莲子、冰糖、银耳、百合等一起蒸煮食用。物美价廉,是一道非常效果十分明显的春季保健食品。
惊蛰惊醒的不仅是蛰伏在泥土下面的虫子,还有猫了一个冬天的人。惊蛰到来,大家抓紧伸个懒腰,忙碌的一年就要开始了。诗人们自然也不会闲着,留给后人大量优美的诗篇。
春晴泛舟
陆游(唐)
儿童莫笑是陈人,
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
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
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
笑谈终觉愧清真。
秦娥月/忆秦娥
范成大(宋)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水龙吟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
吴存(清)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
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惊蛰节气也有很多农谚:
冬虽过,倒春寒,万物复苏很艰难。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天气渐渐寒转暖,华北田野地化通。
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
麦田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大麦豌豆向日葵,突击播种莫再等。
大蒜栽种不出九,精细认真管大棚。
兴修水利好时机,挖沟筑坝打深井,
庄稼歉收一年苦,不修水利代代穷。
惊蛰春季造林好时机,因地制宜分树种,
栽后护理要认真,光栽不护白搭工。
家禽孵化黄金季,牲畜普遍来配种,
天暖花开温升高,畜禽打针防疫病。
快把鱼塘整修好,放养鱼苗好节令。
老鼠危害实不小,城乡灭鼠齐行动,
投饵夹套挖堵灌,鼠想逃命万不能。
朋友非常重农事,不知师从那大师?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见大葱。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
大麦豌豆不出九。
豌豆出了九,开花不结纽儿。
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麦子锄三遍,麦缝像条线。
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
麦子锄三遍,皮薄多出面。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地化通,赶快耕。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惊蛰冷,冷半年。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kpxc0525/20240305/98363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