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时评 > 正文

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发布时间:2024-01-31     来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江苏省扬州市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谋划制定“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省政府连续五年对扬州相关县(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明显成效予以督查激励,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高。

  全面推动落实

  实现生态宜居

  强化统筹协调,扎实有力推进。全市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加快改变乡村发展面貌、实现生态宜居。一是健全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扬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主城区周边村庄清洁百日行动方案》《扬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十百千万”行动暨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扬州市主干道沿线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二是完善推进体系。建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职责、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细。三是制定工作体系。市人居办扎实推进跟踪调度、定期通报、问题线索发现处置等制度的落实,会同市有关部门多次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和农村户厕改造等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聚焦突出问题,加快补齐短板。坚持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目标导向,把系统观念贯穿全过程,做到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全覆盖、标准质量效果齐发力、长效管护水平共提升。一是坚持规划先行。2019年,全市组织开展了全市域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20年底,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全面完成,规划覆盖全域72个乡镇(街道)共1070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和12939个自然村,镇村布局规划覆盖率100%。二是坚持固强补弱。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问题,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三是坚持长效管护。及时修订了村庄环境长效办法,督促各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队伍。目前,全市1070个村居全部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有奖惩等“六有”长效管护机制,村庄环境管护人员达1.15万人,已成为本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四是坚持示范引领。积极实施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示范工程,创成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6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46个、省级绿美村庄131个、美丽宜居村庄76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7个、生态宜居示范县1个。成功打造了周边环河、独具特色的江都区武坚镇花家村花家组,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前有菜园、后有花园、中有家园”的仪征市新集镇光明村,深耕渔猎文化建成“国家级最美渔村”的邗江区沿湖村,独具水乡特色的宝应县白鼠村等一批体现扬州城乡形态的特色村庄。五是坚持政策扶持。全市逐年增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五年来累计投入58.26亿元,集中实施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河道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绿美村庄建设等一系列行动,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强化自选动作,彰显地方特色。立足扬州实际,结合各地资源环境禀赋、农耕文明历史底蕴,积极开展沿路沿河沿湖示范带建设计划,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扬州样板。一是开展主城区周边村庄清洁行动。2022年4月,市政府召开百日行动现场推进会,印发百日行动方案,动员部署主城区周边村庄清洁百日行动,明确时间表、任务图。各区镇建立村庄清洁百日行动工作专班,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百日行动的“施工队长”。市人居办组成联合督查组,进行督导检查,在市人居办建立微信工作群,每天调度百日行动开展情况,市领导每周进行一次点评。及时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整改、补齐短板,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城乡接合部“灯下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秋冬季清爽行动。2022年8月,市政府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秋季清爽行动,实施农村厕所、农村生活垃圾、农村公共空间、河塘沟渠、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庭院“六项治理”,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标到本、由表及里,让农村更加干净整洁、更加文明和谐、更加生态宜居。三是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十百千万”行动暨农村垃圾专项治理。2023年初启动了“十百千万”行动,印发了《扬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十百千万”行动暨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聚焦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开展人居环境全域整治。要求各地按照专项整治部署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推动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四是整治主干道沿线环境突出问题。2023年5月,市委组织开展主干道沿线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行动,市、县、镇均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专班,研究制定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市直相关部门及扬州电视台,组成7个暗访组、出动10架无人机,拍摄形成了全市主干道沿线环境突出问题专题片,同时将拍摄发现的246条问题分类形成清单,分解到各地。截至目前,市级交办的246个问题及县级自查发现的1828个问题已基本整治完成。五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始终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工作来抓,大力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和农村公厕建设。近两年,新建和整改达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8万座,新改建农村公共厕所905座。提前3个月完成新建和整改达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5万座、56个厕所改造整村推进民生实事工程的目标任务,目前相关工作位列全省前列,得到了省乡村振兴局的通报表扬。同时为全面提升改厕质量和实效,推进户厕长效化管护,扬州市率先制定了《扬州市农村户厕管护指导性意见》,不断增强农民参与度满意度,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整治人居环境

  存在明显“短板”

  扬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一些有待提升和改进之处:一是村庄规划成果实施相对较慢。农村面广量大,尽管镇村布局规划覆盖率已实现全覆盖,但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尚未完成,缺乏有效指引,一些搬迁撤并类村庄短时间内难以确定撤迁时间,还有些其他类型村庄尚未确定性质,制约了村庄环境整治提升。二是环境整治提升资金压力较大。2022年,市政府修订了《扬州市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办法》,管护标准有所提高,但对照新形势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要求,长效管护财政投入资金仍然偏低,压力较大。三是群众主体作用有待提升。随着持续的宣传发动,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可度很高,但参与度不够,部分地区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四是长效管护力量亟须加强。全市村庄环境管护人员达1.15万人,但由于经费有限,人均月报酬仅1100元左右,且年龄都在60岁左右,日常保洁以捡拾垃圾为主,对纵深腹地、基础薄弱村庄的管护跟不上要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长效管护水平的提升。

  强化治理力度

  提升美丽田园

  扬州市将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位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具有扬州特色的美丽田园乡村。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统筹推进。树立系统观念,先规划后建设,以县为单位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坚持重点突破和综合整治、示范带动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尊重农民意愿,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进步等互促互进。

  坚持全域提升,突出乡土特色。积极构建城乡互促共进新格局,整体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每年选定一个主题,以主干道沿线、城市周边、重要窗口地带为中心,向农村纵深全域推进环境整治提升,强弱项补短板,推动建设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坚持政府引导,突出农民主体。坚持党委政府牵头抓总、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工作机制。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组织村民清洁村庄环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督促各地全面落实“村庄清洁日”制度,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坚持建管并重,突出长效运行。坚持建设、管理、运营并重,着力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注重投融资体制创新,合理选择筹资、筹建方式,积极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坚持协同作战,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市人居办各成员单位协同作战能力,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强化高位推动,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组织好共青团、妇联、少先队等群体组织,动员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整治好自家环境、维护好村庄公共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百千万”行动,针对农村“厕所革命”、人居环境示范点建设、农房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倒排时序、强化攻坚,确保如期完成。

  坚持正面引导,加强舆论宣传。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创新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编制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解读材料和文艺作品,深入开展宣传报道,总结推广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提升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4/1/31/art_13276_111416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