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发展 > 正文

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七小”叠加赋能镇域城乡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24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位于四川东南,泸州之西,沱江之畔,距离泸州市区约8公里,距离宜宾市区约70公里,重庆市区约200公里,西北部与自贡市接壤,西南部与宜宾市相邻,地处“三市四县”结合部,是加快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重要连接点和中心区域。2020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幅员面积105.45平方公里,辖17个村,3个社区(其中1个农业社区),户籍人口7.8万余人,农村户籍人口6.9万余人,耕地近10万亩、基本农田占比83%,是浅丘地貌中典型的农业大镇。

  近年来,通滩镇党委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要求,主动发挥连城带村的关键作用,以“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农村留得住人”“让城里人到通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城乡,进行了“七小”叠加的有益探索。即:紧盯农业产业发展、农村风貌改善和农民收入提升,探索实施小规划、小改革、小产业、小项目、小商圈、小治理、小堡垒的叠加,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小”之基,筑“大”乡村和美之楼,走出了一条城乡互动互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路子。

  

  “小规划”叠加,科学谋划镇域发展。

  

  通滩镇作为一个老镇、大镇,长期以来,镇域村社产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发展,都是“几张皮”各自为政。其“弊根”不在部门,而在镇党委和政府。因此,推进镇域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做好统筹发展布局。一是实施镇域一体谋划。立足18个农业村(社区)、农村户籍人口占比89%实际,以“突出‘三农’为主,现代农业发展为重,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建设未来乡村”为目标,确立了“开发农业‘微笑曲线’两端,打造‘一核一极多点’(即以场镇建设为核心带动,以米溪沟-荔枝滩温泉度假区开发为增长极,以凤龙农旅公园、开丰花好月圆、久桥香蕉河谷、陵园烟雨湖、玉田老鹰岩等多点支撑的全域农旅),在通滩,遇见未来乡村,乐享安逸生活”的发展思路。二是实施城乡同步规划。立足“三市四县结合部”地理优势和“三区三线”实际,创新规划编制,推进通滩田园农旅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四村合一”片区规划和村规划编制,打破村级边界壁垒,推进“多规合一”,实现20个村(社区)编制规划全覆盖。“小规划”的叠加,为镇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小改革”叠加,激活镇域内生动力。

  通滩镇作为过去老区公所所在地,尽管跟随改革的大潮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但仍然存在思想、管理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发展等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问题。必须下“改革之药”,根除各种“制约之患”,进一步激活镇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立足行政区划调整实际,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六办一队一中心”设置,建立岗位职责“思维导图”,理清权责事项提高服务质效。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承接高频事权下放,提高综合执法效率。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改革。立足中心镇及农业园区建设实际,在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基础上,成立镇级督导组、项目办、园区办等,优化内控管理,实行“一事一专班”,专班式推进中心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成功创建省级三星级园区,入选省级中心镇候选镇。通过“政府+”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建设项目34个,提升项目建设质效。三是推进产业发展改革。改变过去有机高粱单一种植模式(亩均产值2000余元),创新“高粱+油菜”轮作耕种(亩均产值3000余元),提高土地生产价值。改变过去“刀耕火种”“单打独斗”传统生产模式,创新“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及利益联结机制,实施“订单种植”“规模种植”“科技种植”,推进丘陵地区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6000余亩,带领农民增收,提高产业发展利民实效。改变过去田地零碎、坡高土浅的现状,实施省级全域土地综合示范整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5万余亩,推进土地“归零为整”“降坡变厚”,更加宜机宜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小产业”叠加,夯实城乡发展基础。

  针对通滩镇属于浅丘地貌中典型农业大镇,产业单一、传统耕种、规模偏小、效益低下等的实际,大力推动“小产业+”发展,以小搏大,集腋成裘,形成产业规模,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一是主导产业拓能,特色发展。推进以高粱、油菜为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原来仅有的400亩高粱基地,通过多年大力推进“小产业”叠加,现已建设成为有机高粱核心区面积9000亩,辐射带动31000亩,集规模生产、订单生产、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市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省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一体化推进、融合化发展、联合化经营、科技化支撑,建立延伸“订单高粱”产业链条,实现高粱全产业链产值20余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30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5.62%,连续被评为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泸州糯红高粱)核心区、四川省“稻香杯”暨农业丰收先进集体、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发展。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泸州老窖、重庆中一种业公司建立“订单高粱”和“订单油菜”种销模式,培育高粱精深加工规上企业7家,带动专合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余个,农户5000余户实施订单生产,实现农民每年收入超亿元。引进四川川耕时代、成都大胃王等龙头企业在全市率先实施宜机化改造和大水面设施化淡水生态养殖。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在以高粱“红”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延拓发展油菜“黄”、甜橙“橙”、葡萄“紫”、李子“青”、蔬菜“绿”、水产“蓝”的“七色+”产业。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支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研发,与重庆市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推进庆油3号、国窖红1号、清壳洋等新品良种示范种植。建设泸州老窖有机原粮智慧农场,引进旌洋农业培育水稻试验田200余亩,建设种业大楼及烘干仓储中心,一体化推进种业“育繁推”。引进四川里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数字农业,建设里海数字农业供销综合体,打造“1中心1市场3平台”(即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数字供销综合云市场、小组服务平台、涉农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城乡产、供、销综合效能;建设川南首家农业数字乡村互动体验馆—江阳区数字农业互动体验馆,推进数字农业科创园建设和数字乡村建设。

  “小项目”叠加,集聚城乡发展动能。

  反思通滩镇以及各地镇域城乡的发展,镇党委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镇域城乡的融合发展、永续发展,必须不断为其增加动能。这个动能就是项目。而就最基层的通滩镇来说,一味追求大项目不现实,更应注重“小项目”叠加产生的“马太效应”,同步实施交通、能源、医疗、教育项目建设。一是推进交通联网建设。率先实施“金通工程”,大力开展硬化公路“社社通”建设,完成300公里村道“毛细血管”内环畅连,并与穿镇而过的省道S207、环抱通滩的沿沱江旅游道路、开工建设连接主城区的省道S310有机无缝连接,建成公交首末站及综合运输服务站2个,开设城乡公交线路11条,实现20个村(社区)公交和快递到村服务全覆盖,实现了城乡交通一体化,获评市级“四好农村路”先进单位。二是推进四网同价建设。统筹推进全域供水,铺设主管网350余公里,自来水同网同价覆盖率98%。统筹推进电网升级改造,建成变电站3座,设置变压器360台,实现电力同网同价100%。统筹推进全域供气,天然气同网同价覆盖率86%。统筹推进通讯网络建设全覆盖,实现5G覆盖率80%。实现了农村和城里喝上了同样的放心水,用上同价的电、气和通讯。三是推进医疗共享建设。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全覆盖,建设规范化村级卫生室47个,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座,加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集团,是泸州市基层医疗机构中第一个三级急救站及四川省第一批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服务人口达20万人,实现了城乡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障。四是推进教育同质建设。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建成镇域标准化公办园校6所(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1所,其中市级优秀学校1所、市二级示范园1所,四川省绿色学校4所。在校(园)学生5000余名,辐射市、区、镇外学生就读600余人,在全区率先实施乡镇中学寄宿制和开设社区青少年宫,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同质。

  “小商圈”叠加,浓厚镇域烟火气息。

  为什么各地的镇域都存在“天一黑,人就空”的现象?究其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点燃烟火气的要素。为此,通滩镇积极营造“触燃点”,在打造“吃、住、行、游、购、乐”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推高“银行指数”。引进四川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3大银行分行落户通滩,年存储10亿元,年贷款1.1亿元;引进平安保险、人寿保险、阳光保险、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等在通滩镇开设了业务门店,业务量居全区街镇前列。金融服务质效高,方便了群众交易和生活。二是推高“房企指数”。引进各类大小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企业,参加镇域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镇区已建成高品质商住小区18个,其中电梯商住小区5个,实现规范化物业管理小区28个;在建商住小区1个、总部经济办公大楼一座,不仅吸引了村社群众在镇上购房居住,还实现了吸引市外相邻街镇群众的入住。三是推高“休闲指数”。引进茶屿等奶茶咖啡店、休闲茶吧5家,享哆味等快餐汉堡店2家,尚购、七色纺等商超、特色居家精纺店、精品店15家;建设农贸市场2个,开设主题餐厅、私房菜馆6家、商务酒店2个、娱乐KTV和时尚音乐吧4家,火锅、烧烤、串串店21家。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生活,早市、夜市生活气、烟火气浓郁旺盛。

  “小治理”叠加,美颜城乡融合发展。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水”“脏、乱、差”一直是镇域普遍面貌的真实写照。对于镇域存在的这些“综合症”问题,探索实施了“系统小治理”进行美颜,推进宜居宜业城乡建设。一是推进生态优化美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持续推进碧水、蓝田、净土“三大战役”。严格落实三级河长制,抓实田长制,实施农业污染源头管控,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率先示范建设2个村集体经济公司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中心,年秸秆处理3万余吨。持续推进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粪污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累计实施污水管网24公里,建设村级污水处理厂(站)12个,改建厕所3800余户(含户厕)。实行“区直运、镇统筹、村收集、户分类”的农村生活垃圾直运模式,建设村级分类垃圾坑525个。规范农村建房审批,推进城乡亮化美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400余盏,实施旅游道路添绿美化15公里。持续推进凤龙新村、开丰新村、花好月圆、久桥河、凤龙聚居点等小场景、新村聚居点及人员集聚点位风貌塑造12个,创建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市区级卫生村18个。城乡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善。二是推进“三治”美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18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全域推进“积分制、清单制和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其中9个为省级试点村,“川善治”数字乡村治理平台三星级100%。培养自治“带头人”,进一步规范村规民约,创新推进“三三制”自治模式(网格提议、自治委员会商议、党总支决议的“三级议事制度”和推进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新三会”的自治模式),推进“院坝会”“乡贤会”“诸葛会”,探索多元主体参与自治。深入开展“四大活动”(转作风、进千家、惠万民暨社情民意大搜集、矛盾纠纷大排查、信访积案大化解、社会秩序大整治专项活动),推进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建立四级网格员体系,实行“一员多用”。创新边际治理联动,推进边际镇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等共建共管共治共享。深入实施“八五”普法,实现村级法律援助接待站全覆盖,积极实施法律援助、司法调解,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新四风,常态化推进文明实践活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选树身边榜样和道德模范2名,连续获评2016—2020年全国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市级法治示范镇,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市区文明村创建率80%。城乡文明新风成为镇域主流。三是推进以文育人美颜。强化传统农耕文化挖掘,规划建设高粱文化馆;整合推介老街、码头历史、古镇文化、曲酒酿制工艺传承等人文资源;推进久桥民居、沙洞子崖墓群、悠游宫、老鹰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开发,招商引资建设米溪沟温泉度假区;推进王咀赐窖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开发,成功入选第一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快推进“通滩高粱”地标创建。镇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小堡垒”叠加,筑牢融合发展保障。

  基层党组织是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前沿指挥部,强化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人才是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滩镇大力加强基层堡垒建设,充分发挥“阵地、组织、人才”三者的乘数效应,推动镇域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强化阵地堡垒建设。实施镇级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化示范建设,渐次推进20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8个两新党组织阵地标准化、规范化、便民化建设,提升基层阵地对“三农”的服务质效;组建通滩田园农旅片区党工委,下设4个功能性党支部(红高粱党支部、油菜党支部、农家乐党支部、锄禾电商党支部),将支部建在园区里、建在产业链条上、建在村集体经济公司里,深化党的建设对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全面引领。二是强化组织堡垒建设。坚持书记抓城乡融合发展、抓乡村振兴,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全覆盖,建立村(社区)常职干部学历提升奖励机制,实施村社后备干部考聘机制,推进驻村工作队入驻示范村,严格选调生到村任职,选派区镇干部到后进村任职第一书记,强化职业农民、农场主、种植大户等能人巧匠、行业带头人培育236名。三是强化人才堡垒建设。持续推进人才机制创新,不求所有,只为所用。与重庆市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等院校企合作,成立园区专家工作站,建立镇级人才库,引进农业专家6名,培育本土人才巧匠45名,引进人才入库461名。夯实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基础。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4/1/12/553a468d3a3f455ba2c9f991139796ba.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