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
本病的病原为小反刍兽疫病毒,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病毒抵抗力不强,在50℃30分钟可丧失感染力,在pH4~10范围内稳定,在pH 4.0 以下或pH 11.0 以上很快就失活。对乙醚、酒精及一些去垢剂敏感,2%的NaOH作用24小时可灭活病毒。常用消毒药均有效。
症状:主要分为温和型、标准型、急性型。
本病的潜伏期为2~6 天,最长可达21天。病畜表现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 ℃。精神沉郁,不食。眼睛、鼻和口腔分泌大量黏液。如继发细菌感染,上述部位分泌稀薄的黄色脓性液体,干燥后使眼睑黏连,堵塞鼻孔,导致呼吸困难。
1~2天后,口黏膜和眼结膜潮红,齿龈、上腭、唇、颊和舌黏膜坏死,出现针尖大小的灰色区域,呈弥漫性分布。进而口腔和颊黏膜广泛出血,流涎,发生大面积的坏死,口黏膜完全被厚的干酪样物质附着。在鼻黏膜、阴道黏膜也可见到相似的变化。病的后期发生腹泻,开始粪便变软,然后出现水便,有时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血液。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yw/nszd/xlgl/202311/t20231128_241749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