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陕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关于“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以8条农业特色产业链为抓手,聚焦政策导向、精准投资方向,坚持全链培育,统筹专项支持,持续推进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全省设施农业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产品供应能力不断增强,促农增收效果愈加显著。
规划引动 谋篇布局 精准定位方向坐标
通过系统化设计,链条化布局,体系化推进,集成投入、要素集聚,持续推动现代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构建全省“1+6”规划方案体系(1个全省规划和设施种植业、果业、畜牧业、渔业、冷链仓储、烘干设施6个实施方案)。在总体思路上,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围绕当前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主动入位、深化探索,做到掌握主动、赢得先机。把设施农业规划纳入全省“十四五”“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优布局、调结构、增产能、提效益”为导向,加快种植、果业、畜牧、渔业、冷链物流、烘干等领域高标准现代化设施农业建设,构建布局科学、用地节约、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在指导原则上,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秦创原”,发挥杨凌示范区、陕西高校院所的科技优势,突出规模化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设一批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用好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新装备和新模式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引领带动产品转化增值、设施提档升级。二是育强龙头企业。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全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招引一批生产型、加工型、流通型和营销型重点项目和头部企业,一体打造现代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条。三是抓好载体平台。聚焦设施农业重点县,持续深化园区“四级联创”,梯次布局、逐级认定,形成“一县一园、一园多区、一园多业”发展格局,培强一批设施农业发展载体,推进设施农业在优生区布局、向优势区聚集,加快现代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四是提升装备水平。加强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研发,推动中小型农机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引导涉农装备制造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发挥国企龙头作用,吸引上下游产业集聚,集中发力打造省农业智能装备的优势品牌。在发展目标上,计划到2030年,全省设施种植总面积达到240万亩,产量达到1000万吨;设施果业总面积达到145万亩,产量达到465万吨;主要畜禽大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全程设施化;现代设施渔业全面升级;建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新增库容112万吨;建成完善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比重提高到45%,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以上,设施渔业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养殖总产量比重达到60%,全省优质设施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得到有力保障,设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机械化率分别达到75%和60%。创新驱动 集聚要素 聚力打造集群板块坚持把现代设施农业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建成一批优势明显、链条完整、示范引领、品牌响亮的现代设施农业聚集区,为建设农业强省,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设施种植业板块推进,“三改两提”。立足省内,面向西部,突出有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有项目承载的市场主体、有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有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机制“四有标准”,围绕蔬菜、食用菌、时令果、花卉“四类品种”,一手抓新建扩张,一手抓改造提升,实施设施“三改一提”工程(改造棚型、改良土壤、改变灌溉用水方式、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重点打造关中、渭北、陕北冬春反季、春提秋延等六大板块,建设城市近郊保供基地。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省设施农业播种面积248万亩,产量514万吨,新增“三改一提”设施面积8万亩,面积、产量持续扩增,综合产值愈加显著。二是设施畜牧业补短强弱,提级扩能。以高效繁育、粪污资源化利用、节水养殖等设施设备短板为重点,加快建设完善标准化圈舍、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粪污收集处理利用、物联网管理等设施设备。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省规模养殖场11904个,其中猪场2990个、奶牛场260个、奶羊场587个、肉牛场682个、肉羊场4383个、肉鸡场438个、蛋鸡场2564个,基本实现了养殖设施化、饲喂精准化、防疫程序化、粪污资源化,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0%左右,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稳定在90%和99%以上,居全国第一方阵。三是设施渔业多元开发,引领示范。以水产养殖生产集约化、装备工程化、测控精准化和管理智能化为目标,显著提高水域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0万亩,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17.35万吨,其中设施渔业养殖规模30万立方米,产量超过1万吨。四是冷链仓储延链强链,提质增效。聚焦苹果、猕猴桃和蔬菜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以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构建功能衔接、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网络。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省建设各种类型产地仓储保鲜设施1.28万座,产地冷藏保鲜贮藏能力达713万吨(含果蔬、肉类等)。五是烘干设施突出粮食,强化装备。推进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全面补上粮食烘干设施装备短板,持续推进老旧烘干设施装备更新换代、智能化升级、清洁化改造。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省有烘干机245台套,总吨位1.93万吨,全年烘干小麦达到41.33万吨,占三大粮食作物总烘干量的26.8%。烘干玉米109.1万吨,占总烘干量的70.75%。全链推动 一体布局 统筹推进设施提升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以“链长制”为抓手,聚焦蔬菜、苹果、猕猴桃、茶叶等特色设施种植业,生猪、肉牛、肉羊等特色设施畜牧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强化技工贸,推动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全、联农带农紧、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一是坚持全产业布局。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从传统的抓生产向抓链条、抓产品向抓产业、抓环节向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统筹产业集群、园区、强镇、冷链等项目实施。二是坚持创新型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立“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安排一批补短板、“卡脖子”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一批重点试验示范站、解决一批技术瓶颈问题、推广应用一批主推技术,不断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三是坚持“链长制”推进。突出蔬菜、苹果、猕猴桃等8个农业主导产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链“链长制”,每个产业链明确一名厅级领导负责,建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个提升方案和全景图谱、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市(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选择产业链,参考省级模式建立“链长制”,上下合力推进产业全面升级,现代设施农业提质增效。项目带动 高质高效 持续推进扩量增容围绕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农业农村投资管理平台项目库、金融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省级重点项目库,全领域多渠道谋划储备一批区域整建制推进、产业全链条开发、主体全覆盖参与的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全省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用好中央资金实施“大”项目。充分利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中央项目,深化产业园“四级联创”,累计创建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1个产业强镇,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把园区打造成现代设施农业的新高地。二是设立省级专项谋划“新”项目。设立“千亿级设施农业”“优势种植业”“优势畜牧业”“渔业绿色发展”等设施农业相关专项,省财政每年拿出3~4亿元农业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农业存量资金,连续支持,重点安排。三是吸纳金融社会资本招引“好”项目。建立“链长+行长”和金融顾问机制,坚持“大企业引领、大板块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吸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来陕投资兴业。截至目前,全省融资项目库入库设施农业项目52个,总投资172亿元,融资需求110亿元。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商恳谈活动,现场成功签约番茄(智慧谷)种业产业园二期、现代农业产业(蔬菜)示范园等现代设施农业项目,总金额29.1亿元。协同联动 上下贯通 健全完善推进机制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推进体系,形成推进合力。一是建立领导包抓机制。参照农业产业链和外省做法,推行省级领导、厅领导包抓机制,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提标提档、走深走实。二是建立部门协同机制。省级部门强化分工协作,全力支持配合,集中要素资源,加强政策供给,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行动同步的整体性推进工作格局。三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坚持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级主体,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市县两级参照省级机制建立现代设施农业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建立专班推进机制。在延续原来好的做法基础上,在省农业农村厅成立现代设施农业推进工作专班,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强化统筹协调、工作调度、指导服务等职能,专班专责推进,确保现代设施农业工作有序推进。五是建立要素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在对上争取支持、整合现有政策资金等方面优先向现代设施农业倾斜。统筹金融机构资源,构建现代设施农业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作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矿玲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编辑:刘月姣监审:姜玉桂邮箱:nynctz@163.com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zcfg0829/20231218/98330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