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调研 > 正文

创新农田残膜回收机制,守护土壤健康——记峨眉山市农田残膜科学回收模式

发布时间:2023-12-26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随着地膜的广泛运用,农田残膜造成的耕地白色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时代科学有序的农田残膜回收,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有效治理农田地膜污染的积极举措。

  峨眉山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6.78万亩左右,粮食总产在10.3万吨左右。全市地膜覆盖面积16.1万亩,用于水稻秧田小拱棚覆膜0.7万亩、玉米大田覆膜3.52万亩、马铃薯覆膜2.1万亩、蔬菜覆膜9.78万亩。峨眉山市克服了资金困难,人工捡拾成本高,地膜残留基数大,残膜回收难度大等问题,积极探索农田残膜回收机制,2022年全市累计回收农田残膜(农膜和地膜)834.84吨,回收率达90.1%,专业化回收网点覆盖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一、以农田残膜回收为支点,顶层设计构建高效回收长效机制

  以“构建机制、建设体系、示范带动、稳步推进”,通过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形成特色鲜明和效果突出的典型模式,为创建地膜回收行动示范县打下良好基础。

  (一)构建农田地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认识做好农田残膜科学回收使用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以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主线,成立市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指导组。2017年以来,坚决贯彻《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先后制定《峨眉山市2022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整县试点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与行动方案8个,统筹安排,把地膜科学利用回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紧盯短板与薄弱环节,使政策有制可循,保障工作得到落实,构建了农业农村局牵头、部门协同、属地责任系统推进的长效机制。

  (二)构建财政资金引导多元投入机制

  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统筹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将回收与财政奖补政策相持钩,从2017年开始实行回收补贴政策,对废旧地膜回收补贴0.5元/斤,到2022年,奖补总支出153.33万元,财政资金为农田残膜回收提供坚强保障。在政府投资不足时,引入引导市场主体,2022年与四川弘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回收利用合作关系,构建“资金多元+农户参与”模式,持续有力保障农田残膜回收利用提档升级。

  (三)构建责任与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加强政府督导功能,强化考核评估。出台相应的监督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单位、管理职责、法律责任和考核内容。深入开展市场执法检查专项行动,不定期抽检地膜产品质量;对未按法律法规回收废旧地膜的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依法进行处罚。加强地膜回收利用全过程监管,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发挥媒体的监督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监督,对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防范,高效推进实施。

  二、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因地制宜建设农田残膜科学回收体系

  健全全市农田残膜回收网点建设,针对农田残膜回收难、监管难,坚持填平补齐原则,以资金补贴支持为引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膜回收工作。对农户和企业坚持“谁使用,谁回收,谁受益”原则,形成多元回收模式和回收储运体系。

  (一)建设全域回收网点

  以中心乡镇,科学布点,在交通方便、用量较大乡镇,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示范点。全市实施“农户收集、网点中转、市统一处理”三级处置模式,回收网点承上启下,将废旧地膜归集整理后,转运到市里统一处理,建立起一个全域覆盖回收网络。

  

  图1 峨眉山市农田残膜回收网点图

  (二)建设全链条回收流程

  大力培育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第三方机构回收等多元化回收模式。梳理“源头控制、回收过程监管、末端回收利用”操作流程,鼓励农用薄膜生产者、销售者、回收网点、农业经营主体、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再利用企业或其他组织等开展合作,健全农田残膜回收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运行有效全链条回收流程。

  

  图2 农田残膜回收流程图

  (三)建设全新回收模式

  针对农田残膜回收多重环节,建设农田地膜使用和回收APP—益禾农服,由回收网点设立回收台账,将农户使用和信息录入,保证记录数据完整真实可靠,并作为核实回收地膜数量、覆膜面积、回收再利用数量和现场检查指导的依据,通过关联至益禾农服APP市农业生产主体端,对其回收过程和数量进行确认和提醒,进行监管和统计,实现“农田残膜回收一本账”回收模式。

  

  图3 农田残膜回收体系图

  三、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实时监测,推动农田残膜回收转型升级

  高度重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推动标准的地膜或者加厚地膜的使用,规范农田地膜使用,压实农田残膜科学利用和回收工作,全面提升地膜的回收率。

  (一)典型引路、科学使用

  强化宣传,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5mm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在龙池镇、符溪镇推行标准地膜或者加厚地膜使用,辐射带动全市推广使用0.015mm加厚高强度地膜13.5万亩。

  (二)示范带动、分步实施

  集成适宜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最优技术与模式,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在峨山街道、龙池镇结合旧膜重复利用、一膜多用等方式,减少残膜对土壤造成的污染,提高地膜使用效率。2023年全市全面启动生物降解地膜去替代普通地膜试点示范。

  (三)实施监测,升级推动

  引入第三方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社会力量,对土壤农田地膜残留实施动态监测,全链条掌握从源头管控、过程防范到使用监管信息。同时,把地膜污染治理纳入各级各部门各组织有关农业绿色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当中,提升农田残膜回收效果。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3/7/18/d6c9bd86574b4495b41a65280b63921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