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六安市不断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工作,按照“推出一个贷款,促进一项产业”的思路,建立“政府+银行”的财金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和便利度,切实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融资负担,为促进产业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5.4%,居全省第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7%,居全省第3。
一、提前谋划让主体不再等“贷”。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高度关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次深入基层调研,走进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对面交流,了解农业生产各环节资金需求。结合调研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农业农村、财政、金融监管、人民银行和有关银行金融机构,强化对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的结果运用,细化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信用户的政策措施,针对茶叶鲜叶收购、水稻育秧、购置插秧机等资金集中需求的关键时期,相继创新开发春茶“鲜叶贷”、粮食生产“育秧贷”、“插秧机专项贷”等金融精准支农专属贷款产品和服务。
二、信息共享让主体不再难“贷”。农业农村部门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发布制度,定期更新发布上级及本级认定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名单,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围绕农业主体反映的资金需求突出环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点对点对接信贷服务,破解贷款门槛高、审批手续慢、贷款额度低等现实问题。今年首次开发实施的春茶“鲜叶贷”、粮食生产“育秧贷”、“插秧机专项贷”3项精准惠农贷款产品,以3.65%的市场报价利率(低于4.3%的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利率0.65个百分点)并由政府性担保融资机构提供担保增信,其中“插秧机专项贷”由市财政全额贴息,尽最大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全市已发放的709笔专属贷款,仅利息一项就可为主体节约融资成本545.48万元。
三、优化审批让主体轻松获“贷”。结合茶叶和水稻生产农时,贷款申请工作最早于3月启动,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贷款发放工作。按照“村级在1个工作日完成对贷款主体的全面摸底,乡镇政府及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在2个工作日完成复核并推送至银行,银行3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发放”的工作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贷款申请主体,简化审批流程,加速放贷,确保在6个工作日内收到贷款资金。金融支农政策的出台,精准缓解了农业经营主体在重要农时资金短缺的压力,有效扶持主体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明显。2023年上半年,全市茶叶产值达176.6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9.92亿元,增幅12.7%;全市水稻种植面积613.9万亩,机插秧率达62%,较2022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
四、闭环管理让主体规范还“贷”。市政府全面规范对放贷资金的还贷工作,督促指导县区、相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明确的工作流程,及时做好贷款清收,对到期后未偿还贷款的主体,逐个分析逾期原因、贷款损失度,“一户一策”制定催收措施,严厉打击恶意欠款行为,确保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制度执行到位、把好事办好。2023年全市累计发放专属金融产品贷款713笔、贷款金额1.48亿元,其中除“插秧机专项贷”569笔、6009.7万元贷款期限为2年外,春茶“鲜叶贷”“育秧贷”全部要求当年完成本息还款。截至目前,117笔春茶“鲜叶贷”和27笔粮食生产“育秧贷”贷款本息均已全部结清,无逾期贷款。
五、拓宽领域让主体继续享“贷”。市政府认真总结金融精准支农专属贷款工作经验和成效,结合正在实施的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和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等重点工作,下一步将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开发新的“三农”专属金融产品,对粮食、白鹅、黑猪、麻黄鸡、小龙虾、中药材、茶、水果、蔬菜、预制菜等分产业、分环节摸排经营主体所需资金及缺口,有针对性研究制定并优化金融精准支农专属贷款产品和服务,形成“一揽子”制度化金融支农政策,打造农业领域全年全流程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真正解决农业领域经营主体资金需求。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sxxx/569860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