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并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面推进,通过抓县域发展、抓城镇提能、抓乡村振兴、抓城乡融合,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努力建设焕然一新的县镇村。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乡村振兴专班,重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五个振兴”等工作。
清远凝聚各类力量参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曾亮超 摄
今年以来,广东2万余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文旅,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乡村。
岭南大地,一个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场景汇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全面做好“土特产”文章
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
进入11月,汕头市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万多亩水稻即将迎来收割,“今年早稻平均亩产干稻谷约1200斤,晚稻预计会丰收。”总经理林岳锋开始忙着为晚稻收割做准备。
广东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图为江门台山正在收割水稻。周华东 摄
广东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数据显示,2023年春收粮食(夏粮)面积221.2万亩、总产量70.64万吨,早稻面积1298.93万亩、总产量529.7万吨。春收和早稻两季粮食面积、产量分别比2022年增加9.49万亩、11.7万吨,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广东坚持藏粮于地,持续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2700万亩,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任务,连续5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推进农业现代化,广东一方面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从5月开始,高州荔枝销售一直高位运行,大家忙得不可开交。”茂名高州柏桥农创园园长林常珍说,每当夜幕降临,柏桥村果园处处可见荔枝销售直播,主播正是当地果农。第二天一早,即采即发。
从种业到冷藏保鲜全产业链谋划推进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推广优质高产且耐储存的“井岗红糯”等一批优质荔枝品种,实现了荔枝品质和产量双保证,成为当地荔农的“致富果”。
与此同时,荔枝冷藏保鲜、延长保鲜期、耐储存等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运用加快推进,突破了荔枝冷链保鲜期难以超过40天的难题,将荔枝保鲜期延长至一年。
今年,广东荔枝“五连丰”,丰收大年守住价格,果农收入稳稳当当:全省荔枝产量160万吨、增产10%,销售额160亿元,较2022年增长5%。
荔枝这个“土特产”正变身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全省突出强链补链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培育市场主体。严格选育做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赋能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打造一批标杆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广东乡村振兴板”上市培育工程,培育展示挂牌企业318家,其中,57个重点县培育139家挂牌展示企业。
——补强产业链条。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构建,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724个,从源头严保食品质量安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协调推进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省市县供销社建成项目55个、冷库库容120.21万吨,开通冷链运输干线39条,1—8月份累计服务农产品流通约6万吨。
——抓实市场营销。以县为单位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以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打响“粤字号”农业品牌,着力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海内外宣传推广,助推荔枝等农产品丰产又丰收。加快发展供销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省市县供销社建成运营区域配送中心86个,1-8月配送农副产品产值达5.13亿元。
此外,广东持续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立健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制度,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补改投”试点实施方案,加强产业园管理,2023年我省新增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含农垦),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1个。
全省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选出广州市世间香境七溪地等202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10个典型案例,广州市从化区、佛山市南海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单位。
系列举措之下,现代乡村产业焕发新活力。广东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64万亿元,同比增长5.0%,总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6元,同比增长6.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8:1;广东省进出口农产品265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4%,占全国的15.2%,其中,出口954亿元、增长18.1%。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中国李乡”,茂名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一江碧波映衬岸边整齐精致的农房,远处重峦叠嶂。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如诗如画的“山水双合”“李花谷”备受热捧,这里一年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
今年以来,“百千万工程”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推动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引领乡村发展“美丽蝶变”。南粤大地,广东乡村更加整洁有序、美丽宜居。
全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乡村建设顶层设计,建立乡村建设推进机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美其美。
从一组组数据可以窥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变化:全省农村卫生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6%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全省村内道路硬底化率85.6%,90%以上村庄达到了干净整洁村标准……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全力以赴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任务落地落实,建设一批绿美古树乡村、绿美红色乡村、森林乡村,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幸福美丽家园。
10月29日,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指导下,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省级创新平台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成为广东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又一重要抓手。
该平台发挥“互联网+”力量,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渠道,通过官方平台的认捐认养认种,发动更多人投身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项目,提高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全民参与度,真正让绿美广东成为老百姓的“身边之事”,成为行动自觉,成为绿色文明生活新风尚。
目前,绿美广东示范点实现县域全覆盖。截至今年9月,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03.6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提升205.57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建成森林乡村94个、绿美古树乡村37个、绿美红色乡村45个。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带来的生态利好越发强劲,也进一步激活了乡村经济。
在广州市从化区鸭洞河碧道,消失多年的珍稀植物——飞瀑草长势喜人。鸭洞河治理后,当地政府吸引进驻生态设计企业84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设计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引原生态水进村庄、农田、景区,推动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特色商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10月24日,来自陆河县螺溪镇的叶汉涛带着自己的理想到该镇欧西村报到,他将在这个村庄开启一段全新而有意义的职业旅程。
作为陆河引进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叶汉涛一到村就忙着各种调研,“要拓宽青梅的销售渠道,重点对接电商平台;要充分利用好村里足球场这一资源,把体育产业给抓起来……”叶汉涛笔记本记满了各种调研心得。
叶汉涛的经历背后是全省引入农村职业经理人、经营美丽乡村的探索。
今年以来,广东支持各地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探索,在广州、茂名、韶关、汕尾、肇庆5市各选择10个村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在全网招募“农村职业经理人”,启动“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以人才为突破口导入先进要素,创新高素质人才加入机制,探索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选聘、派遣有关机制,为乡村振兴带来源头活水。
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探索,是广东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全省持续深化城乡综合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既“稳”又“活”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稳步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扎实推进41个国家和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广州从化区成为全国唯一区(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开展农用地整理4.2万亩,建设用地整理5万亩,生态保护修复8.2万亩。在粤东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3市部署开展农民集中式住宅建设试点,探索建立联建房、集中式住宅等多元化的农民户有所居保障机制。优化土地要素配置利用机制,积极推进点状供地等用地保障政策。支持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开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支持897个村通过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方式探索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一批经验做法。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思路,以标杆家庭农场和标杆农民合作社培育为重点,从2024年开始,全面实施广东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全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建设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省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一期)正式上线,初步实现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据互联互通,交易申请、项目审核、信息发布、交易处理、成交结果公示公告等全程电子化。不断完善流转交易制度,开展交易规范化建设试点,推广应用国家及省级制定的各种示范合同,提高交易规范化水平。
——全面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明细台账,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家底清、权属明”。摸底排查各类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后纳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平台管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和财务规范化管理。
与此同时,全省还通过深化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实践、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创新基层议事协商形式、夯实乡村治理平台抓手、多措并举培育乡村人才,不断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
现代化海洋牧场成
“百千万工程”有力抓手
出台《关于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十七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10月26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推动的“九洲一号”深远海养殖工船在珠海正式开工;11月1日,广东海洋水产种业迎来新突破:黄鹂无齿鲹(俗名“黄金鲹”)人工繁殖成功并首次实现工厂化大规模育苗……今年以来,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动作频频、效果显现。
广东45个沿海县(市、区)面积占全省26.3%,人口占全省40.6%,经济总量占全省38.7%,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战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也是广东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
耕海牧渔,向海洋要食物。今年3月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召开以来,全省各地正全力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
目前,广东正编制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配套开展海洋水产种业攻关、装备制造、品牌建设、冷链物流配套建设、海产品期货设计、“蓝碳”金融产品创新等相关工作,各地规划都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中,一系列推进疏近用远、科学布局的新举措相继出台。
规划先行、要素跟进、项目落地。
今年以来,金融保险要素保障力度持续加强,深水网箱相关保险产品逐步落地,为养殖主体提供了充分的风险保障,覆盖全省存量网箱数量的近30%,较往年提高20个百分点。省农信联社推出“海洋牧场贷”系列产品。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蓝色海洋贷、养殖贷、装备抵押贷等金融产品。
如何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的多元化,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头等大事。近年来,随着“粤强种芯”工程深入实施,广东把种业创新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环节,重点围绕深远海养殖品种尤其是鱼类加强种质保存和选育研究,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龙头企业,推动实现海水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攻坚力度,一批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苗种繁育关键核心技术先后取得新突破:率先突破黄金鲹人工繁育技术、率先突破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率先突破章红(高体鰤)人工繁殖和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打通产业链发展梗阻、率先攻克黄唇鱼人工繁殖技术,推动珍稀鱼类种质资源恢复……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是基础支撑。今年以来,全省各地陆续投入一批深远海养殖新装备,从科研到应用,装备平台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合力筑牢广东“蓝色粮仓”,为唱响海洋牧歌提供支撑保障,也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蓝色动力”。
广东首个3万立方水体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海威2号”下水投苗。张令 摄
广东首个3万立方水体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海威2号”下水;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MyAC-JS05于7月下旬投运;新一代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在台山上川岛附近海域正式下水布设……一批新型海洋渔业养殖装备经历今年台风正面袭击考验,表现出良好的抗风性能。
与此同时,全省谋划建设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争取到农业农村部新增支持2亿元发展金鲳鱼跨市产业集群和4亿元发展国家级渔港经济区。
深圳、珠海、汕尾、江门、阳江、湛江、潮州等沿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各市也纷纷成立一级开发主体,积极招商引资,促成项目落实。
据统计,今年14个沿海市已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34个,总投资117.79亿元,全省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475个,桁架类网箱3个。
加快打造“粤海粮仓”,唱响“海洋牧歌”,在广东,一个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相关附件:
原文链接:http://dara.gd.gov.cn/nyyw/content/post_42779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