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满枝头的一串沾化冬枣。(受访者供图)
在“中国冬枣之乡”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每年初夏枣花盛开,白色的花瓣略带茸绿,弥漫着清冽的花香,田野里生机盎然。从那时起,果农们仿佛已经看到了秋后红彤彤的冬枣挂满枝头。
如果你错过了枣花,赶在金秋十月来到沾化,看到的最美风景一定是枣园。眼下正当冬枣成熟季节,熟透的果子枣红色与鹅黄色相间,似玛瑙、如宝石,坦坦荡荡地展示着又一年的好收成。摘枣的人忙,一个个精心采摘,一个个细致筛选,大果小果分类装箱,迎接客商上门;卖枣的人也忙,大大小小的货车开到果园,装满冬枣,随即赶往市场或者物流中心,一分钟也不耽搁。买枣的人跟着时令走,到果园自己采摘的,能体验一把收获的乐趣;更多的人通过电商下单,然后在家等着快递把一年的期盼送来,而果园里的露天直播带货正在进行,单子雪片一样在屏幕上飞……
沾化人身边的那片田野,因为一颗小小的冬枣而充满“魔力”,人们的日子正像神奇的果实,甜甜的,脆脆的。探寻个中奥秘,我们得知,历经30多年发展,沾化创造了从56株庭院枣树到30万亩冬枣园林的“神话”,目前已形成集生产、销售、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等于一体的冬枣产业集群。今年,沾化冬枣预计产量可达5.7亿斤,总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
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枣便是“五果”之一。
早在7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先民便开始采集利用枣果,将其作为食材,枣子有“铁秆庄稼”“木本粮食”之誉。《战国策》载,苏秦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韩非子》也记载了秦国民众用枣栗度过饥荒的故事。枣更有医药价值,《药性赋》等古籍对此均有论述。《本草纲目》称大枣有“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胃,平胃气”的功效,“久服轻身延年”。
枣不仅是经济作物,还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赋予了浪漫的诗意。唐朝诗人李颀吟咏“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荫长”,北宋诗人张耒描述“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与枣有关的乡间景象呼之欲出,引人思绪起伏。前几年,一曲《九儿》,“身边的那片田野,手边的枣花香”红遍大江南北,很多人都能哼上几句……
作为鼠李科枣属植物的重要品种之一,沾化冬枣种植历史悠久。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编纂的《沾化县志》中提及:“枣,土地所宜。”沾化地处鲁西北冲积平原,位于渤海湾南岸,暖温带季风性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超过200天,土壤属滨海盐化潮土,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内。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冬枣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84年的一次资源普查发现,沾化境内有枣树9个品种15个类型,冬枣是最有特色的一个品种。其中,位于下洼镇于一村西北角的一棵600年古树,被视为沾化今天30万亩冬枣的“嫡祖树”。
当年,下洼镇一个叫于洪长的村民与“嫡祖树”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的一天,于洪长收购附近乡亲们种植的蘑菇,走进于金义家的庭院,发现有一棵“奇特”的枣树,别的小枣已成熟一个多月了,而这棵树上的枣才开始由绿变红,摘下来品尝,皮薄汁多,肉质脆嫩,甘洌直抵舌尖,是难得的枣中上品。征得主人同意,于洪长剪下几个枝条,嫁接到自家庭院的5棵枣树上。次年初夏,他惊喜地发现,嫁接的枣枝已有3棵冒出了鲜嫩的新芽,证明这种枣树是可以繁育的。
偶然的尝试取得成功,于洪长很激动,又嫁接了更多的枣树。没有种植经验,他只能自己潜心摸索,仔细观察生长情况,每一次浇水、施肥、喷药,都做好记录。
与此同时,沾化的新一轮林业普查数据显示,这种枣树仅存56棵,最老的一棵树龄超过300年。为了对这一树种进行抢救性保护,沾化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现沾化区科学技术局)大力支持于洪长,并于1988年与他共同创办了8.8亩冬枣种植基地,还先后为他争取到科技部门的4万元科研经费。
于洪长和一批有远见的村民看准冬枣的前景,在镇村干部的支持下,大胆探索,成为产业发展带头人。能人发挥示范作用,更多村民跟进,短短几年时间,下洼镇种下3000多亩冬枣树,逐步迎来冬枣大面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黄金阶段”。
1995年2月,沾化县(今沾化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确定冬枣为“县树”,并将冬枣产业列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各类活动搭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平台,为冬枣树开出骄艳的产业之花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6月,第四届中国沾化枣花节之“枣花飘香”活动在下洼镇生态旅游园举行。开幕式的大台子搭在秦口河畔,周围连片的枣树林,阵阵花香引人沉醉。除了各类文化和旅游推广活动外,沾化区还举行了冬枣产业发展项目和全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冬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众多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达126亿元。
如今,沾化冬枣声名远扬,2019年入选世界军人运动会直供水果,同年荣获第20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20年,欧盟理事会将沾化冬枣列入第二批175个中国地理标志名单;2021年,沾化冬枣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明代诗人杨慎诗曰:“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今天的沾化冬枣早已不再是充饥的食物,一颗小枣子带给人们的福祉,即便是这位正德六年状元、学富五车的月溪老人,在当年也是绝对想象不到的。
茫茫枣园连天碧,串串琼珠接地红
沾化秋天的味道,是从枣子成熟开始的。秋风一吹,青青的枣儿穿上艳丽的红衣,先是红一点,之后开始半红,最后是油亮的大红。沾化的秋天,处处枣香醉人。
“别看现在的冬枣又大又红惹人爱,此前,产业发展也曾出现过一段转型阵痛期。”下洼镇镇长李坤晓回忆道,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当地研发出“沾冬2号”,推广起来并不顺利。新品种口感更好,但不耐寒、不耐灾,对管理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关键是在种植后的第三年才会产生效益,而一些村民急于扩大规模,种植方式日渐粗放,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品质,冬枣销路一度变窄。此外,冬枣抗灾能力差,一场大雨或冰雹就能让冬枣减产甚至绝产,枣农苦不堪言。
下一步,新品种怎样推广?如何养护?又如何兼顾广大枣农当下和长远收益?面对接二连三的问题,当地干部和枣农犯起了难。
“既然新品种脆弱,要不要搬进大棚试试?”下洼镇枣农、镇村干部和技术人员集思广益,于2004年初春开始探索冬枣进大棚。第一批大棚仅有12亩左右,种上了“沾冬2号”。当这些冬枣陆续挂果,人们发现,新品种个头更大、口味更甜、食之无渣,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价格更是水涨船高,一斤卖到上百元。
尝到了甜头,枣农们纷纷跟进,相继把露天枣园改建成大棚。沾化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助推冬枣向设施大棚种植转型、向新品种转型。
走进下洼镇东平村生态旅游园的冬枣大棚,一株株冬枣树整齐排列。“种在大棚里的冬枣树主干高、主枝少,这样能保证结果部位集中在树冠的最佳区域,实现营养、光照、受力的有机统一,果子着色好、含糖量高。”李坤晓对记者说。如今,他俨然成了冬枣种植的专家。
“之前的冬枣每斤平均五六块钱,自从改良了品种、住进了大棚,每斤能卖30块,一亩地能增收3万多元。”古城镇北耿村枣农耿志忠说。2010年,他成立了冬枣专业合作社,210亩的枣林今年预计产量达170吨。“很多冬枣一早就被相中、预订出去了。”耿志忠喜笑颜开。
目前,沾化冬枣大棚面积6.1万亩,其中不少充满“科技范”。在富源街道“枣富园”智能大棚试验基地,冬枣树按照树形结构分成主干形、开心形、分层形、Y字形四大区域。“棚内有自动调节智能卷帘机,系统设置好温度后,便可根据温度变化自动开启闭合,棚内设置的多处天窗也可以实现高效通风。”富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丁希建说,“我们像呵护娃娃一样呵护冬枣树。”
近年来,当地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沾化冬枣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和培育相关专家,改进温棚冬枣栽培技术,推广了冬暖棚、棉被延熟棚、钢架春棚、普通防雨棚、智能阳光温室等技术。现在,沾化冬枣从每年的6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成熟,加之3个月的冷藏保鲜期,鲜食冬枣足有8个月的货架期。
“为了保障冬枣品质,我们在11个乡镇(街道)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及检测室,监管站均配备2-3名监管员,每个村配备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网格员,在源头进行监管及检测。”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景龙说。
随着沾化冬枣名声越来越响,大批客商自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直接到果园采购果子。北京果之链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傅铁信告诉记者:“沾化冬枣品牌响、味道优、产量大,我们一拍即合,产销直接对接。”
每逢冬枣成熟季,沾化各村镇快递网点一派繁忙——装满冬枣的包裹一摞接一摞,快递单一张接一张,转运货车一辆接一辆。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滨州市沾化区分公司副总经理吴宝星说:“我们日发件量超过1万单,每天安排10辆大货车负责转运。”
下洼镇东平村枣农王春民1994年开始种植冬枣,50多亩果子年年销售一空,买枣的都是回头客。“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寄200单。”王春民说,“现在物流发达,5斤一箱的邮费才四五块钱,所以我卖冬枣都包邮。”
如今,沾化冬枣从“翻山越岭”到“漂洋过海”,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0月初,满载4万斤冬枣的货车从大高镇玉华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驶出,前往青岛港,“登”上驶向荷兰的货轮,这是沾化冬枣首次出口欧洲国家。“今年我们已有2000吨冬枣海外订单,可出口创汇460万美元。”公司总经理牟新安说。
沾化区委书记袁志勇认为,科技研发和品牌培育是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继续培植龙头重点企业,拉长产业链,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圈,让沾化冬枣成为一张更有特色的城市名片。
枣木庭前有新绿,富民路上有新机
“家人们,我们的冬枣由原产地直发,包甜、包脆、包邮到家。”记者在下洼镇西孙村的一片冬枣园,遇到一支直播带货团队,“95后”主播谢玲玲对着镜头介绍不同大小的冬枣,还展示出质检报告,细心回答客户打在屏幕上的各种提问。
“既能向大家推广这么好的果子,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谢玲玲对记者说,她喜欢吃冬枣,所以从浙江来到沾化,奔赴千里为心爱的果果“代言”。
“在外东奔又西跑,不如回家种冬枣。”枣农调侃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冬枣产业发展的秘诀。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沾化成为“枣二代”。采访中,记者不时在快递点、加工厂和冬枣林等地看到成群的年轻人,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吸引他们返乡创业的,是这里完善的产业体系,能够在“一片枣林中大有可为”。下河乡东张村“95后”小伙王明明组建“产地鲜生”电商物流,开启直播带货;黄升镇潘家村王建房直播销售团队每天能卖出千余斤冬枣……
作为沾化冬枣产业的“策源地”,近年来,下洼镇打造了占地2000亩的全国首家冬枣全链条基地——沾化冬枣数字经济产业园,建成电商运营培训中心、1200吨综合性冷库和全链条冬枣智能分选包装车间。依托电商运营培训中心,下洼镇搭建了沾化冬枣全产业链产销贯通平台,客户通过扫码即可实现冬枣全程追溯。
从“单一卖枣”到“全身变宝”,在沾化,冬枣实现了“一年吃四季”。记者在冬枣研究所展厅看到,冬枣花蜜、冬枣原浆酒、冬枣芽茶等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一颗小小的冬枣,实现了从种植向食品加工、文旅等领域的延伸拓展。
棵棵枣树满山岗,花黄叶碧溢清香。每年春夏,魏学凤便与枣农一起,手提竹篮穿梭在枣枝间,将嫩芽和枣花轻轻摘下,在清水里洗净,放在竹筛中摊凉,再经消毒烘烤制成枣芽茶、枣花茶。魏学凤从福建请来炒茶师傅“助阵”,一年能生产枣芽茶3000余斤,总收入30多万元。记者打开一罐枣芽茶,只见点点嫩绿,袭来阵阵清香;热水冲泡后,茶汤色泽清黄,饮之甘甜弥升,沁人心脾。
走进泊头镇的滨州尚亿食品有限公司原料加工车间,淡淡的枣香扑面而来,工人正端着热乎出炉的冬枣糕送往包装台。“这里有十余种口味的冬枣馅料,可以制作出冬枣酥、冬枣糕等不同的糕点。”馅料研发负责人牛绍峰介绍。
“冬枣营养价值高,口感甜而不腻,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公司董事长王利芯说,目前,公司馅料加工线的日生产能力可达80吨,订单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80%。
宋代文人王安石在《赋枣》中提及:“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枣树木质坚硬,耐腐耐磨耐虫蛀,汉代曾被用来制作兵器,古人还经常用枣木翻刻书法字帖。
在下洼镇枣木雕刻非遗工坊,枣木家具、枣木雕塑、枣木手串等枣木雕刻品让人眼花缭乱。“雷击过的枣木纹路曲折、自成一体,稍加雕琢便能‘化腐朽为神奇’,颇受顾客喜爱。”枣木雕刻非遗传承人丁国勇说,他的工坊每年收购100吨左右的枣木原料,不起眼的废旧枣木经过雕刻,价格随即翻好几倍,从百元到万元不等。如今,沾化各村镇有40多家枣木雕刻商铺,各类工艺品琳琅满目。
从入夏的嫩芽花香,到初秋的累累果实,再到深冬的老旧枣木,沾化冬枣树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式的挖掘利用,结出了一颗颗“产业致富果”。
十里秦口河,一片枣花香。依托流经沾化的秦口河,当地打造了以冬枣为主题的4A级景区——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踏步漫游,春可赏层林环抱、万树掩映,夏可闻枣花浓郁、香飘百里;秋可享果坠枝头、染红四野;冬可阅银装素裹、玉树琼枝。沾化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新峰说,以冬枣为媒,沾化300余处标准化冬枣采摘园、8条“冬枣写生游”“冬枣研学游”等精品旅游线路、180多公里“冬枣长廊”吸引游客慕名而来,每年仅通过旅游采摘体验等项目,就可带动销售超过1亿斤。
2021年,沾化冬枣品牌形象“一枣一世界”发布,图案是一颗“富有特色”的冬枣,很像缩小版的地球,红黄两色清晰勾勒出了陆地与海洋的轮廓。
“沾化大地上有冬枣,这是大自然给沾化的一份特别的礼物;‘沾冬2号’新品种培育成功并受到市场广泛欢迎,是沾化人依靠科技创新收获的又一份礼物。小小一颗冬枣,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随着冬枣产业链不断延伸,沾化人身边的田野,枣花将更香,枣子将更甜。”沾化区委副书记陈玉娟说。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mtjj/202311/t20231106_446116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