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让“小火花”点燃生产力——农业“火花技术”工作初显成效

发布时间:2023-10-25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创新秸秆等植物废弃物提取应用的模式和工艺,从中提取出高活性低分子全水溶的广谱性有机复合材料“微碳”,可以用来净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生物生长;猪场养殖智能系统实现对猪从出生到出栏全周期的智能化管理;抗重茬土壤修复技术能够破除土壤连作障碍,解决土壤板结问题……近年来,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火花”频频闪现,不断点亮农业科技发展的种种新可能。

  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首次启动农业“火花技术”征集工作,征集处于萌芽状态或成长阶段、尚未规模推广,但未来有可能对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计、新材料、新方法、新资源、新装备、新模式等农业科技成果,让更多农业科技“火花”早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了解农业“火花技术”工作的开展情况、工作成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近期,记者进行了调研。

  入库项目多维评估、科学评审

  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先进前沿农业科技的支撑,需要全社会层面尤其是基层一线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开展农业“火花技术”征集工作,有助于挖掘并培育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较大应用潜力、潜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新技术,从而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和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助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过去大家都把目光盯向农业重大技术,而农业‘火花技术’针对基层一线的‘小火花、小灵感’进行筛选和培育,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基层的直接生产需求和创新力,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机制的重大创新,也与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的常规技术创新形成互补。”2022年评审专家组成员,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高祥照表示。

  农业“火花技术”征集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会同中国农学会、协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家支撑单位共同开展。通过中国农学会分支机构、广大会员、涉农企业及农业科教系统等多元化渠道征集,由相关法人单位或同行专家推荐以及所有权单位或个人进行自荐。

  “我们开发了农业‘火花技术’征集系统,参加者利用手机和电脑就能填报。”中国农学会科技评价处副处长冯桂真介绍,该系统精简填报内容,可以减轻参加者的填报压力,提升项目的征集效率。2022年,通过信息系统提交的成果达491项,其中自主推荐211项,单位推荐242项,专家推荐38项。

  如何让入库的技术既能体现农业科技创新的“火花”,又有较强的商业潜力和市场前景?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构建了一套科学评估指标,抽取农业科研、教学与推广领域的专家,还增加基金与风投机构领域代表,组建了一支科学素养深厚、科技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和跨学科理解能力强、结构多元化的专家研判团队,从多元视角和多重维度对入选项目进行论证判断。

  2022年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宏福表示,评审时要考虑技术或技术产品的原创性、突破性、应用价值和前景。新技术必须处于萌芽阶段,且未获得中央、地方财政或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此外,该技术还需风险可控,并符合政策法规和科学伦理要求。

  “我们主要从科技先进性、经济性和可行性3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一个有生命力的项目应具备技术领先、经济效益显著并易于推广实施的特点。”2022年评审专家组基金与风投机构领域代表、艾格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冯辉表示,金融机构更青睐生产成本低、易推广、市场需求较大、投资回报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的新技术。

  2022年10月,经过专家层层严格把关,最终遴选出“植物源高活性全水溶有机微碳新材料”等5项成果,列入农业“火花技术”培育名单,“抗斑萎病毒甜、辣椒新品种培育”等15项成果列入农业“火花技术”成果库名单。

  为新技术带来积极支持

  入选农业“火花技术”培育成果库的项目将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技术追踪服务、资金支持、优惠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后续推广等,以推动这些有潜力的项目顺利落地并发挥实效,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科技整体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2022年入库的技术项目既包括了许多农业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也涵盖了在行业内积极尝试的个人。对于这些企业或个人而言,这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机会。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陈继色备受鼓舞,他研制的“菠萝田间轻简化装备”入选农业“火花技术”培育名单,并获得了经费支持。此前,他在家中进行研发工作时,家人都反对和质疑他的成果。“入库之后,我感觉自己的项目得到了肯定,信心倍增,希望未来能研制出更多有关热带水果的农业机械。”陈继色说。目前,他正在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对菠萝田间轻简化装备样机进行研究和推广。

  随着农业“火花技术”征集工作的推进,金融机构也逐渐开始关注并有选择地对入库项目提供支持,实现金融资本与新技术新产品的深度融合。这将对入库项目的后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为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突破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联系北京4家企业,其中两家有融资需求,一家是北京农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猪场管理系统智能化应用,市场潜力大。另一家是科稷达隆(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转基因产品分别具有双价抗虫和耐除草剂特性,可以与国内现有优良抗虫棉杂交育种,快速培育抗虫耐除草剂产品,培育价值高。”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为“火花技术”企业提供专属涉农信贷产品,同时创新金融产品担保方式,研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以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真正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资本”,让知识产权更好地服务企业。

  “‘水稻偏籼型籼粳亚种间不育系的创制与利用’,属于一种可用于水稻杂交育繁种的不育系材料,技术上有一定创新,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张宏福说。作为该技术的研发单位,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库后,受到湖北省以及武汉市相关农业农村部门的关注。“我们依托公司整体项目成果,获得了中信银行500万元的贷款支持,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公司研发总监黄兴国说。

  目前,这些新技术大多处于萌芽或成长阶段,技术效果的真实性、项目商业化经济性、技术发明团队的稳定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追踪和观察,以验证其可行性和商业化潜力。

  冯辉说:“艾格资本正在对农业‘火花技术’的项目保持关注,比如‘基于铁改性木本泥炭的土壤镉砷同步钝化技术’‘具有抗逆防病性能的微生物固氮技术和产品’等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实用性强,是资本机构追踪的热点项目。”

  “火花技术”仍需继续完善

  两年两次征集,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农业新兴技术被筛选、培育和推广,对未来农业科技创新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农业“火花技术”项目刚刚起步,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很多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入选的个人、企业以及参与评审的专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此次入库的项目中,许多是由个人或小企业研发而成,这些技术成果在商业化和市场潜力上具有很好的前景,但推广难度较大。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陈阜表示,这些个人或小企业自身的能力有限,如果能够将他们推荐给社会和资本市场,比如举办类似农业博览会的活动,有意识引导投资公司或者资本市场考察了解这些技术项目,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以陈继色为例,他认为,单一依靠资金扶持不是长久的办法,一旦资助经费用完,机器的研发将再次陷入停滞,而个人能力有限,如果能和农机企业或科研单位合作,将有助于研发的持续进行。

  另一方面,入库的项目负责人缺少对金融资本的基础了解和运作流程,这使他们在与金融资本对接时遇到不少困难,不利于这些技术从研发阶段向产业化阶段的转变。

  山东佳宇民农业生物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物粘虫剂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徐硕表示:“今年,广东一家中介机构打电话给我,可以帮助对接资本公司商讨融资事宜,但是需要提前提供企业信息和缴纳中介费用。”本来就对投资事宜不了解的徐硕产生了疑虑,她最终也没有前往广东,项目融资的事情就此停止。

  冯辉表示,对这些新技术而言,我们建议梳理入选的公司形成项目展板,再由官方认证后的投资机构和产业方自行选择新技术了解和支持,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这也有助于加强这些技术项目负责人对金融领域的了解和学习。

  另外,农业“火花技术”的筛选、培育和推广,需要从国家、省、市、县等多个层面进行,也需要农民、农技推广人员、农业企业以及相关协会等多个主体参与。

  “总体来看,去年征集的项目数量还是偏少,需要进一步扩大征集范围,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机构和个人的创新项目加入。”张宏福表示,数量上去了,挑选出符合条件的技术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

  “在加大征集数量的同时,我们要发挥地方各级协会的力量,提前对这些入选的项目进行把关,推出更高水平的成果,也能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保证。”陈阜介绍。

  今年,新一轮的农业“火花技术”项目已征集完毕,截至2023年8月15日,通过系统成功提交574项,从推荐渠道来看,自主推荐占45.3%、单位推荐占45.1%、专家推荐占9.6%。从成果所有权属来看,以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为主体,分别占46.2%、21.9%与16.2%。预计10月下旬将评选出今年新的入选成果。

  每棵大树,都曾是一粒种子。我们相信,未来农业的“火花技术”将在各方的努力探索下形成更加完善的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火花”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从而让火花变成火苗,火苗变成火炬,最终形成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nyw/202310/t20231023_88167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