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组织专家编写,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继续聚焦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从全要素生产率、品种增产贡献率和种业竞争力等视角剖析了中国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竞争力。围绕产业热点,全面研判了“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食物系统发展趋势,并在模型预测基础上对国家粮食安全形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我国谷物生产稳中有增,三大主粮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趋势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农业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全球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总体处于上升态势,农产品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但中国农业发展稳中向好,稻谷、小麦和玉米继续增产,粮食总产量达到13390亿斤。
报告指出,2020年,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比增加;小麦播种面积小幅下降,单产及总产增长;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及总产基本维持稳定。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达到2.12亿吨、1.34亿吨和2.61亿吨。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引致的饲用需求激增,三大谷物总消费量达到6.27亿吨,同比增长3.51%。其中,小麦消费增速较快,玉米其次,稻谷第三。
报告聚焦中国三大主粮竞争力,发现2004-2018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全要素生产率(TFP,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总体保持增长趋势。其中,稻谷和玉米TFP增幅高于农业平均,小麦TFP增幅低于农业平均。除玉米外,稻谷和小麦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农业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小麦、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TFP提升的贡献率分别为76.13%、66.92%、49.14%、14.47%和64.52%。
水稻、玉米品种增产贡献率相对较高,中国农作物种子竞争力呈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中国粮食增产主要来自单产增长,当前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品种增产贡献率分别达到45.4%、30.0%和47.3%,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对提高中国粮食单产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中国农作物种子竞争力呈上升趋势,存在“谷物强、经济和园艺作物弱”“科研院所强、企业弱”的特征。中国农作物种子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15年的0.02%上涨至2019年的1.35%,主要领域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达到世界第一,但与法国、美国、荷兰、丹麦等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05-2015年,中国谷物种子的贸易顺差从1357.55万美元增至5907.04万美元,其中稻谷种子占比达到97%以上。中国谷物种子推广面积前5名的品种中,除玉米的先玉335外,其他品种均为国产种子;经济和园艺作物对进口种子的依存度较高,牧草和蔬菜种子的年贸易逆差均已经超过1亿美元。
另外,中国种业公司与世界领先的种业公司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也相对薄弱,短期内还难以应对国际竞争。尽管中国每年新通过审定的三大主粮种子已超过3700个,推广面积前5名的品种大部分仍为“老品种”,种子研发“重量轻质”现象明显。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中国应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创新推进科企合作,在育种方向和结构方面鼓励“从零到一”的突破性以及高抗逆性等种子和相关技术。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但粮食安全有保障
报告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产业将面临多重风险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草地贪夜蛾及非洲猪瘟等生物安全以及潜在的政策风险。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有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增强。从供给来看,我国口粮生产保持稳定,玉米、大豆产量进一步增长。据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预测,2021年至2025年,中国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5年粮食产量将增至6.92亿吨(1.38万亿斤),依然有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不破。其中,口粮、谷物和粮食自给率分别为99.3%、93.4%、80.8%;猪肉自给率将回升至94.9%。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玉米进口增长迅速,食糖、棉花进口压力加大,牛肉和奶制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向动物类食物的进一步转型升级,粮食需求结构将持续向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方向转变,种植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玉米和大豆种植比重提升,稻谷和小麦比重下降。
http://nynct.gxzf.gov.cn/xwdt/sndjt/t90481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