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踏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公主岭示范基地的“无人农场”,在田地边,技术人员手持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预先设计好收割点位,调整作业参数、作业面积、作业时间、作业线路。很快,收割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农机被远程启动。只闻机械声、不见种田人。虽然天色已晚,但并不能阻挡无人驾驶农机“摸黑”作业。只见它前进、后退、收割等动作一气呵成,沿着规划好的路径收割玉米,仓满之后,自动驶向卸粮处。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公主岭市的“无人农场”在现有的吉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玉米生产核心科研基地和应用基地上,改造粮田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条件,建设玉米全程生产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无人作业节能生态基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农业生产环节“机器换人”的重大变革。
“无人农场作业的好处是利用科学的方法,用无人机械下肥、播种,深浅度均匀一致,比人操作机器强很多。秋天用无人机械进行收获,省时省力,增产能达到20%左右。”公主岭市鑫洋家庭农场于洋说。
感知环境、感知种养对象生长状态、感知设备工作状态……“无人农场”通过物联网、北斗等技术建立了一套土地实时测控系统,保障实时通信,进行作业端的智能技术和精准变量作业控制。在田间布设的气象站、土壤墒情仪、虫情测报仪、孢子捕捉仪、高精度摄像头等监测设施通过5G技术实现对土地的实时监测。对于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来说,肉眼看、尺子量的误差不复存在,能够进一步提升田间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科学种田的能力。
“无人农场”的收割效率有多高呢?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表示,采用无人农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1000亩地为例,人工驾驶大型农机需要10天到20天收割完毕,而无人农机只需要5天到8天就可以完成。
今年,结合长春市“秸秆变肉”工程,无人驾驶玉米茎穗兼收机进行了升级——采用了玉米茎穗兼收秸秆黄贮技术模式,随着机械驶过,在收获玉米的同时,秸秆也被粉碎,集中收纳到专用车里,实现秸秆不落地。
“秸秆我们直接打包收走,加上菌霉制剂,就可以做黄贮饲料了,这样既解决了传统秸秆打包方式带走表土的问题,又提升了秸秆饲料化的质量。”陈国双说。对于农民来说,增收才是关键。据估算,每15亩地玉米秸秆粉碎后,可以卖3000元左右。
附件: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310/t20231024_643892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