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康定市充分挖掘俄达门巴村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藏区文化内涵,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有效盘活了牧区资源,走出一条“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东、村民变市民”的高原贫困牧区改革新模式。
一、资源变资产,实现资源富足向资产富足的转变。该市积极引进企业,有效盘活了牧区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资产。俄达门巴村将全村的土地、草地、滩涂和房屋经营权和公共设施入股“木雅圣地”景区开发公司,与公司签订协定,村集体资源折资占股 20%,双方议定按照2:8 的股权比例对景区收益进行分红,且十年后在上年支付标准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递增。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85万元,其中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19万元。筹资130万元为贫困户购买370头牦牛,引进高原之宝、蓝逸集团等龙头企业定向收购牦牛奶,采取“奶站+奶吧”的经营模式,形成牦牛奶收购、运输、销售一体化,盘活了特色畜牧业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积极整合资金,将原来318国道单一的、不规范的19个加水点合并升级为14个集加水、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点,每个服务点与贫困户捆绑经营、合理分红、共享利益,带动贫困户增收。
二、牧区变景区,实现区位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该市搭建旅游资源开发平台,引进木雅泽朵公司,集中打造“木雅圣地”景区。公司投资1.8亿元,进行整村包装开发,依山就势建成36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和观景平台、黑帐篷、骑马场、滑草场等10余个标志性景点,完善广场、风情街、酒店、道路等旅游配套设施,保留藏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原貌,将过去的牧场变成了今天的景点。将俄达门巴村49套牧民定居房,以每户5万元的价格统一打包租借给景区,整体打造生态度假农庄,既解决了牧民定居房还贷问题,又促进了房屋的流转和资产升值,实现了“不动产”变股份、变资本、变效益。把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成立旅游民居接待协会,吸引牧民入股参与,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民族服饰、歌舞表演等服务,近年来景区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从“零”到“万”的巨变,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发展、集体收益“三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局面。截至目前,景区给全村牧民带来收入已经超过1300万元。
三、牧民变股东,实现单一收入向多元增收的转变。
采取以资产入股、“村集体+协会+企业+农户”的模式,改变群众利益分配方式,让群众与企业构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景区每年给俄达门巴村集体保底分红125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500多元。在景区建设期间,村集体与公司合办了砂石厂,村集体分红5万元;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规范经营折多山顶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旅途补给服务,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在景区运营期间,优先安排贫困户在景区各个服务性岗位工作,实现稳定就业48人,每人每年务工收入达2.8万元,目前全村已经有55人在景区实现了稳定就业。围绕景区建设发展,培养致富能手,组织牧民成立运输队,购置20台车辆投入交通运输,实现年收益200万元。
四、村民变市民,实现“旧生活”向“新生活”的转变。通过惠民政策,全村一大批牧民享受到住房、教育、医疗等惠民政策,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旧生活”向“新生活”的转变。基础设施向“城镇化”转变。实施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改造升级全村电网,实现用电用水户户通;修建村组路21公里、入户路8公里、跨河桥4座,极大改善牧民出行条件;实施光亮工程,新建路灯112盏;改造村级活动室,配套活动健身器材、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等,补齐了文化基础设施短板。生活方式向“文明化”转变。争取资金为50户家庭修建卫生厕所,引导牧民自觉革除卫生陋习。22户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建起新房,78户牧民享受灾后重建、藏区新居等补助,全村车辆从2013年的不到30辆增加到现在的127辆。生活保障向“市民化”转变。景区每年出资30余万元,为全村牧民购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实行“一村一幼”政策,在村活动室开办幼教点,为11名小朋友提供启蒙教育。
相关链接>>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3/9/7/6bb55f60706f497f9e256a02103aed9d.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