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提出“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下大力气做好“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
近日,笔者走访“养牛大县”利辛,这里正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并提出年出栏30万头肉牛的“养好牛”目标,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当地党委政府干劲足、力度大,大户和企业养殖意愿强,发展目标明确,养牛事业一片红火。
其实,专心做好一件事,不容易。要真正发展起一个产业,更不容易!
利辛提出“养好牛”,有两个方面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立目标、扩增量,规模出效益。上规模是产业化的基础,利辛县提出年产30万头肉牛计划,夯实肉牛产业基础。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建设大型养殖场,另一方面通过村镇建牛棚、农户集中养殖,即建设“养殖小区”鼓励群众养牛,“藏牛于民”。通过黄牛小镇、大型牛场、产业园区并存,中小规模养殖与规模化养殖协调发展,多元并举扩增量,确保目标实现。
二是补短板、做强两头,全产业链布局。所谓“两头”是指繁育和加工,这也是“养好牛”的最大短板。繁育是解决种源问题,“另一头”是屠宰和深加工。上了规模以后,牛往哪里去?只有做好屠宰和深加工才有出路。为了补齐加工业短板,利辛计划建设大型屠宰场,支持屠宰企业扩能升级,力争屠宰能力达到20万头。在全县建设10家规上肉牛加工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由出售活体向肉类制品和预制菜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不必求新求洋,讲究的就是一个“土”字。安徽是长三角的“菜园子”,正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卖好菜”是件任重道远的事。今天有人仍然对餐桌不满意,不是因为消费者的挑剔,而要看到农产品虽极大丰富,但优质农产品依然不足。如何抓住市场痛点,做好土特产文章,考验着一方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实际上,我们看到,安徽有不少土豆村、辣椒乡、蔬菜县等,产业发展得好,产品供不应求。
发展特色产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要抓住机遇,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范克龙)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zwxxi/569213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