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吉林、黑龙江等多地综合施策,全面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前不久也发布《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2年)》,黑土地保护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黑土地是疏松肥沃的优质耕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但是东北黑土地经过长期利用,已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保护黑土地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黑土地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接连出台,2021年又启动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黑土地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保护性耕作面积大幅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下降。然而,黑土地退化尚未被彻底根治。控制黑土地退化,养好用好黑土地,应以因“地”施“技”为核心,以提高对黑土地认知和加强科技攻关为支撑,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实施机制和政策协同机制,全力推动黑土地保护进入提质增速新轨道。
科学认知是养好用好黑土地的前提。东北黑土地在气候条件、地理分布、土壤类型等资源禀赋上具有复杂性,在肥力水平、利用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性,退化程度及退化原因也各不相同,如水蚀风蚀造成水土流失会使土层变薄,缺乏有机物质输入等掠夺式经营方式会导致黑土地变瘦,粗放耕作方式等会使土壤变硬。不同黑土地治理方向也不同,例如,松嫩平原黑钙土区治理以土壤增肥和消除犁底层为主,辽东丘陵暗棕壤区以固土培肥、预防低温冻害为主等。全面把握黑土地不同地域特点,有针对性探索治理黑土地技术,才能真正有效保护黑土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黑土地保护法明确提出,坚定向科技找答案、要方法。如何围绕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育、土壤退化防控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与农机装备研发,破解土壤退化技术瓶颈,形成一批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黑土地保护技术和模式,是黑土地保护的关键。
黑土地保护应充分考虑各地气候、土壤、地形和生产经营等特点,根据不同类型的黑土地,结合水蚀、风蚀、有机质丢失等区域突出问题,构建与地理环境特点和农业生产要求相适应的保护利用技术路径,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同时,相同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对象时技术内涵也不同,例如,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保水、培肥、防蚀”等不同内涵,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培肥或降风蚀等不同治理方向落实技术内涵。
保护利用实践中往往面临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如何让技术成果落地也是黑土地保护必须重视的问题。要建立技术利用实践模式,提高技术可操作性。推动科研单位联合地方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在不同典型区域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示范区,推进高效易学技术模式落地实施。强化技术研发团队与农技推广部门对接,联合政府、企业、农民建立技术示范推广联合团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培训和指导,保障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落地应用。
养好用好黑土地是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黑土地保护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应主导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持续推动中国科学院联合地方政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构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集智攻关。还要强化政府协调机制,提升政策协同化程度,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同层级政策实施的重点,发挥各部门优势,建立黑土区省级政府及县、乡、村黑土地保护责任网络,引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技术应用,形成黑土地保护共同体。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ztzl/ymksn/jjrbbd/202309/t20230919_643674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