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八桂大地上的美丽田园生机盎然,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次第展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广大人民的热切期盼。
蓝图已绘,逐梦笃行。广西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产业支撑 稳就业促增收
走进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武陵村顶哈肉鸽产业示范区,一排排整齐的鸽舍映入眼帘,“咕咕咕”的鸽声传入耳畔,一只只鸽子或相互依偎,或悠然觅食。
“我家原本靠种橘子、水稻维持生活,收入不多,开始养殖肉鸽后收入提高了不少。”武陵村坛豆上坡脱贫户林任丽说,自从加入合作社养殖肉鸽后,家里养起了1000多对鸽子,年收入增加了10多万元,日子一年比一年有盼头。
抱团发展,行稳致远。在武陵村,当地按照“党组织+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含脱贫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肉鸽养殖项目,年出栏肉鸽750万羽,产品远销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有效带动了包括脱贫户在内的一大批村民增收致富。
南宁市沃柑、火龙果、茉莉花产业规模稳居全国之首,蔬菜、淡水产品产量全区第一,水果、肉产量全区第二,农业产业为脱贫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南宁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张清亮介绍,南宁未来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建设,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开辟一批用工岗位,以全方位提升联农带农成效、优化脱贫人口就业。
有了产业支撑,融合发展才能走深走实。“我手上的这款茉莉花茶是由横州产的茉莉花和茶叶窨制而成,口感细腻浓郁,喜欢的尽快下单啦。”在南宁横州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新农人主播韦绥晓正在用手机直播推销当地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横州市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逐步构建茉莉花+花茶、盆栽、食品、旅游、用品、餐饮、药用、体育、康养的“1+9”产业集群,推动茉莉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力促进茉莉花产业做大做强。
横州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甘洪铭介绍,该市围绕茉莉花产业种植端、品牌端、销售端联农带农,带动近1万脱贫劳动力稳岗增收,全市有约33万花农在家务农就业。
为更好保障农特产品销路,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问题,广西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桂品出乡”、线上线下融合等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为扩大内需、服务乡村、推动高水平开放提供重要支撑。
南宁乡村振兴集团以政校企合作模式成立南宁乡村振兴学院跨境电商及乡村工匠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农村电商人才、直播带货人才培训培育。目前,南宁乡村振兴学院开展电商培训15期,培训农村电商人员2000多人次,为乡村振兴产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应用型技能人才。
来自广西商务厅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西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9.7%;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1%。今年7月起,该厅联合广西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举办“数商兴农·桂品网上行”活动,联合多个电商平台和电商主播团队,进一步拓展广西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
发展产业、稳固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据广西乡村振兴局统计,去年10月至今年上半年,广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84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
文明乡风 增内涵促和谐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能量。近年来,广西在筑牢乡村产业根基的同时,不断在扮靓乡村颜值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上下功夫,用文明为乡村“铸魂”,用新风“点亮”乡村。
在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八桥村,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有家训格言,“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家庭和睦”等文明标语在村中随处可见。
“八桥村积极开展清廉家庭、和睦家庭、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等系列评创活动,以点带面,加强示范引领,推动文明乡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八桥村党总支书记陆建武说,现在村里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互相攀比、打架斗殴等问题明显减少,村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不光如此,每年“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丰收节等,八桥村都会举办民俗活动,村民积极参与抛绣球、跳竹竿舞,制作五色糯米饭、五彩馍等活动,通过文化培育与道德养成教育,进一步丰富乡村文明建设内涵。
“太美了,真羡慕这里的村民,居住环境比小区还要好!”在桂林市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几位游客悠闲漫步时连连称赞。走在鸡窝渡村,道路干净整洁,路两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还有小桥流水,仿佛公园一般。
现在,鸡窝渡村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停车场及巷道等,以前坑洼的泥泞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杂乱的违法建筑、废弃栏圈变成了精心设计的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民房墙面巧妙设计成精美的墙绘。通过积极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和风貌改造提升,“鸡窝”变“凤巢”,曾经“脏乱差”的鸡窝渡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如今城乡大变样,改掉旧习旧思想,婚丧喜庆从简办……”在梧州岑溪市,当地借助朗朗上口的“三句半”快板节目,将移风易俗的理念播撒在群众心田。
岑溪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把移风易俗当成一件惠民生、解民忧的大事来抓,聚焦人情负担、奢侈攀比等顽疾,建立制度,强化宣传,锐意革新,引导群众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不断涵养文明乡风,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现在村里大操大办的现象比较少了,一般是人到心意到,这样挺好的。”岑溪市糯垌镇绿云村村民覃建祥说。如今,行走在绿云村,迎面扑来的是文明新风,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氛围。
像绿云村一样的文明村镇,在广西还有很多。近年来,广西大力开展“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抓好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加强“一约四会”建设,推广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区文明村镇比例达70.1%。
善治善理 疏脉络提效能
在村里,村民的需求如何反映?又如何解决?
基层治理的“一张网”给出了答案。近年来,广西积极探索实施“红格善治”工程,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乡村治理工作模式,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德福社区是百色市德保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里居住着来自全县12个乡镇18个行政村的2311户10093名搬迁群众。
“以前群众有事首先就是找政府,如今最先想到的是找物业。这得益于社区把包联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户主等多方力量全部纳入了网格。”德福社区党委书记韦佳奇说,搭建网格后还设立了农事城办代办点,可代办多项业务,让群众也能入格管事办事理事。
“推行‘党建+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管事难、办事难、理事难‘三大难题’。”德保县委书记陆兰碧介绍,网格党员干部化身“网上勤务员”,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需求,用“小网格”撬动基层“大治理”。
网格划分让群众服务覆盖更广,数字赋能让乡村治理效能大提升。
走进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村头的5G数字乡村智慧大屏格外显眼,屏幕上轮流播放的是村里各类事项办理、村容村貌建设、乡村建设工作等内容。村里开通的数字乡村联防联控平台,让乡村治理更加智能化、信息化。
“依托数字乡村,村民通过手机APP就可随时随地了解村里的各项工作内容,还能通过平台与村委进行互动,将需求传达到村委。”珠连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吴龙奇表示,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让农村群众“小事不出门”逐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宁明县统筹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针对中越边境线社情复杂、乡村治理难度大的实际,打出一套乡村治理“组合拳”,不断提升边境地区乡村治理效能。相关数据显示,宁明县2023年第一季度群众安全感达99.67%,排名跃升到全区第十名、全市第一名。
“下一步,我们将把‘和’‘美’作为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积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塑形’‘铸魂’两手抓。”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农办主任,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局长黄智宇表示,广西将稳步推进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党建+网格+大数据”优势,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模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广大农民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干劲热情,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附件: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309/t20230921_643697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