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座与“种子”结下不解之缘的特大城市。
这里有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最强大脑”。聚集了全国最多最强的种业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科研院所、双一流学科、院士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这里有我国最大的“种子号诺亚方舟”。保存了全国数量最多的种质资源,16个国家级保护单位共保存400多万份种质资源,21家市级保护单位共保存9.2万份种质资源。
这里还有全国种业最期待的“节日盛典”。始于1992年的北京种业(种子)大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29届,成为我国种业行业办会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大会之一。2021年,北京种业大会正式升级为“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实现提档升级。
进入新时代,北京在全国种业科技创新、种业企业聚集和国际种业交易交流中心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功能更加完善,全力打造“种业之都”未来可期。金秋九月,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如期而至,聚光灯下的北京将再一次展现引领种业振兴的担当和魅力。
提早部署占先机,筑巢引凤搭舞台
种子,现代农业的“芯片”,大国的必争之宝。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北京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必须在种业创新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早在2010年,北京在编制全市5年种业发展规划时就率先提出打造“种业之都”的目标。2012年,北京市政府与原农业部签署《共同建设现代农作物种业战略合作备忘录》,更是指明北京要建设成为“中国种业发展的硅谷”。
领先者从不停歇。十余年来,北京种业一路奋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行动举措持续落地、发展蓝图愈发清晰。特别是在种业振兴的重要节点,北京自觉对标中央要求,先后出台《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北京市种子条例》《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不仅明确了北京打造“种业之都”的发展定位,也体现出北京不负使命带头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决心。
如今,依托首都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北京初步构建了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4大种业研发体系,布局建设了平谷、通州、延庆和南繁4大种业公共服务平台。“种业之都”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形成。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随着北京种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大批种业头部企业聚集而来。目前,全市共有种业企业382家,31个企业和机构入选国家种业振兴阵型企业,农作物和畜禽入选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北京“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0家、外商投资企业10家,分别占全国的8%和30%。
既要留得下,还要唱主角。如今,有着30余载的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历经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优”,伴随着“种业之都”建设逐步成熟、独具特色,已成为全国种业交流交易的大平台,更是种子企业集中在京登台亮相、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作为第30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的举办地,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拥有3万亩育种展示基地、千亩国家级新品种展示基地,搭建了种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第三方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聚集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和北京种业协会等专业机构,以及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
三十而立再出发。本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得到了31个省份的大力支持,共同宣传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和各地种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进一步提升全国现代种业实力,推动我国种业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
内外布局一盘棋,服务全国显担当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的“荣誉墙”上,陈列着一系列获奖良种,处于最显眼位置的就是“京科968”。作为当前全国春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已推广种植超过1亿亩,增产粮食104亿公斤,是我国三大玉米当家品种之一,被誉为“我国近十年来作物育种的标志性成果、可与国外抗衡的品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如今,以“京科968”为代表的“京字号”种子,正成为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写照。
随着“种业之都”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种”来自北京。与此同时,北京也逐步形成了“制种、用种在外,育种在京”的种业产业链特点,彰显了创新引领和服务全国的担当。
如今,在甘肃,有北京的玉米、蔬菜制种基地;在河北,有京字号玉米、棉花制种带;在海南,北京玉米、珍稀鱼类种苗加速繁育;在四川、云南,拥有北京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茁壮成长。目前,北京种业企业在京外制种面积超过100万亩。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数据显示:京牌的玉米、小麦、水稻品种占全国的18%、10%、5%,大白菜、西甜瓜品种占华北的52%、60%;京牌的肉种鸭、蛋种鸡、牛冻精占全国的80%、58%、35%,鲟鱼、宫廷金鱼种苗占全国的70%、50%。
“用种在外、育种在京。”折射出北京种业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北京依托集聚国家级和市级种业科研单位、种业企业的创新优势资源,强化央地协同、科企合作,组织承担了10项国家育种联合攻关任务;先正达集团中国牵头创建的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北京昌平生命科技园区;按照“揭榜挂帅”机制,推动72个单位组成科企联合体,围绕10大优势种业,开展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联合攻关。
事实证明,通过内外一盘棋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北京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上取得卓著成效:2022年,北京育种发明专利授权359件、国家审定品种147个、植物新品种权授权255件,分别位居全国第1、第2、第3;2023年农业农村部重点推介43个北京优良品种,数量全国最多;Cas12i和Cas12j两把“基因剪刀”和杂交小麦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建设了全球最大的西瓜基因图谱库、亚洲最大的玉米DNA指纹库。
走向世界促交流,开放共享赢未来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这句深刻的话语,放在北京种业身上十分贴切。
在巴基斯坦,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品种已经在这里进行了多年的大面积展示示范,帮助当地提高了小麦单产水平,最高增产达50%以上。
在乌兹别克斯坦,2019年,北京杂交小麦品种“JM6-3”通过该国审定并获得产业化许可,实现了中国杂交小麦在国际上“零”的突破,被视为应对气候异变、保障粮食安全新的战略选择。
如今,历经十余年,一个覆盖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一带一路”北京杂交小麦联合测试示范网络已初步建立。而这只是北京种业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京字号”优质种子开始走出国门,跨越万水千山,在异国落地生根,为当地的粮食生产和生活饮食带来积极变化:鲜食玉米“京科糯2000”每年在越南种植超百万亩,占越南种植面积60%以上,深受当地企业和农民喜爱;“京红1号”高产蛋鸡和“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鸡在非洲坦桑尼亚开启了跨国繁育的新生活,实现了自主培育肉鸡蛋鸡品种出口“零”的突破;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生物育种大豆产品获得阿根廷正式种植许可,为当地种植户带来更多生产效益;京研优质蔬菜良种出口到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中国菜”飘香世界。
近年来,为了不断推动北京种业“走出去”,北京海关、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持续推进种质资源安全高效引进,结合北京地区实际出台一系列便利措施,在全国范围内首个发布面向进口种苗企业的实施公告。同时不断优化出口通关流程,为蛋种鸡、鲟鱼苗种等重点出口企业做好服务,深入沟通了解企业出口国际需求及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解难题”。
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为推进国家种业开放和国际合作进程开辟了新赛道,也为种质资源引进来、创新成果走出去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化舞台。即将到来的第30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将首次举办国际种业论坛,为种业交流提供高站位的国际平台。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相信,这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一定能成功举办、收获满满,北京也必将在新起点上继续砥砺奋进,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持续作出首都的新贡献!
原文链接:http://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zdt/436215241/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