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经济日报9月11日第5版)

发布时间:2023-09-18     来源: 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佚名    

  

  农业农村部前不久印发《关于抓好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超常规举措,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十项措施,坚决打赢抗灾夺粮食和农业丰收这场硬仗。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还需进一步优化、拓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才能形成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增加粮食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但增加粮食产量不能过度利用、透支耕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资源。应将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农业智慧、生态思想等要素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从而实现粮食产量增长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还要发展生态产业,助力采用可持续集约农业技术的粮食生产主体获得更高收益,以激发其长期进行可持续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通过处理好粮食系统中短期与长期、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受生产条件、技术水平、消费意识等影响,我国粮食损失与浪费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相当于增加了“无形良田”,不仅能增加粮食供应,还能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测算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个至3个百分点,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有助于稳产保供,是保障粮食安全最现实可行、最经济合理的途径。目前,我国在节粮减损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监测体系以及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将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

  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重要途径。由于粮食安全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长期以来,更多的是由政府采取农业补贴、最低收购价、产粮大县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来保障,但单纯依靠各级政府主导和投入也会产生问题、出现短板,如导致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与优质产品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且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抬升的趋势下,单纯依靠财政支持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不大、效应不强。还需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降低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效率。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可以促进政府和市场在粮食安全保障上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实现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战略要求与充分发挥市场调节配置功能的统筹协调。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是在政府规划、引导、支持下进行的,以产粮大县集中且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良好的主产区域为重点,立足水稻、小麦、玉米等生产供给,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以构建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融合并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为核心,可以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打造生产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集聚集群融合、绿色优质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支撑。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ztzl/ymksn/jjrbbd/202309/t20230911_643618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