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内参 > 正文

刘贵忠:深入实施“四千行动” 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重庆贡献

发布时间:2023-09-05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重庆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部署,谋划推动三农工作,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新重庆建设的基本底线,以实施“四千行动”为抓手,加快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展现重庆担当、作出重庆贡献。

  聚焦改造农地,

  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

  重庆有2800多万亩耕地,地块细碎、耕地资源禀赋较差,要在“巴掌田”里端稳饭碗,实现“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优先位置。重庆立足“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现实,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力争到2027年改造提升“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农田1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建成区农田宜机化率达到100%。

  为此,重庆坚持高标准投入,多措并举统筹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市级专项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用于项目建设投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高到每亩4240元,2022年率先启动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57.8万亩。坚持高质量建设,把“建管用”一体化思维贯穿建设全过程,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补啥”原则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机械化”主要工程。完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构建政府、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管护格局,做到工程设计、产业规划、产业运营“三同步”一体推进,并引入企业等参与建设运营。坚持高效益产出,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以规模利用为手段,以农田综合种养为目标,实现“一田多产、一水多用”。同时,兼顾成本和收益,利用奖补资金、新增耕地收益、土地流转溢价、项目经营收益等归还专项债利息。

  聚焦提升农业,

  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

  重庆属丘陵山区,立体气候明显、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做好“土特产”文章大有可为。重庆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产业特色培育行动,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组建专班、明确专人、安排专项,力争到2027年形成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明确“34567”工作路径。“3”即重点推动企业上规、上云、上市“三上”,着力降要素成本、降物流成本、降营销成本“三降”;“4”即重点打造100家领军企业、100家高成长性企业、100家综合服务保障企业、100家技改企业,扎实推进签约、开工、竣工、技改“四个一批”项目;“5”即培育50家上市后备企业;“6”即实施食品安全、种养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平台建设、园区建设、“头羊计划”等6个专项;“7”即推动粮油、肉蛋奶、果蔬、休闲食品、预制菜、火锅食材、中药材等7个重点产业链提档升级。

  突出抓好四个重点。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加快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其挂牌上市。着力延伸加工链条,做优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全链条融合发展,健全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着力建设加工园区,争创一批国家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市级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区县特色加工园区。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抓好质量品牌建设。

  全面打造良好生态。围绕构建完整产业链、高效供应链、协同创新链、紧密利益链的目标,全力打造要素成本低、政策支撑强、物流配送快、市场活力足、企业服务优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备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更优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完善扶持政策,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出台支持三产融合发展“黄金十条”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加大用地支持、用能支持、物流支持和通关支持力度。

  聚焦富裕农民,

  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

  重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8.6%,但农民收入绝对额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居民收入绝对额差距仍然在扩大。为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重庆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力争农民收入到2027年达到2.79万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1。

  一是强村富民促增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提高到8000元,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集成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五合一”模式,盘活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就业创业稳增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巴渝工匠”乡村驿站,打造“边城秀娘”“忠橙电商”“宁河巧姐”等乡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云阳面工”“大足雕客”等特色劳务品牌,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以工代赈、拓展就地就近就业岗位。三是惠农支农保增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探索惠农补贴长效机制,创设种粮大户补贴,对50亩以上大户每亩补贴230元。推行稻谷、玉米、马铃薯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额分别提高500元、500元、640元。四是党建引领助增收。开展党建统领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行动,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工程,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谋划推动乡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持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农民得实惠。

  聚焦建好农村,

  深入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

  重庆农村面积占全市的95%,行政村11231个(含涉农社区),乡村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各区县农村建设情况也不平衡。我们立足重庆实际,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引领带动全市乡村面貌整体提升,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充分组织发动群众。聚焦“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形成美丽乡村与善治乡村的有机统一。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优化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完善村镇规划管理“一张图”,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设牌楼亭廊“堆盆景”。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三个革命”深化提升、“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乡村人才支撑“五大工程”;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有序推进“五清理一活动”;深入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扎实抓好试验示范。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标准,每年召开一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加力推进。统筹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开展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中期评估,开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试点,加快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机制。今年将示范创建独具巴渝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7个,力争到2027年建成1000个。

  (作者系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zwdt/202309/t20230904_123001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