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长寿区新市街道新同村四组一处凉亭内,村民们或下棋聊天,或读书看报,大家有说有笑,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这处凉亭名为“聚闲亭”,由村民自筹资金建设。它不仅是乡亲们休息纳凉的场所,还是村民说事评理、调解矛盾纠纷的平台。
目前,新市街道已建成9个“聚闲亭”,并依托该平台开展“板凳讲堂”品牌活动。
村民自筹资金修建“聚闲亭”
“我们村的‘聚闲亭’是由村民自己筹钱建设的,大家农闲时都喜欢在这里休息。”说起“聚闲亭”的由来,新同村四组组长王勇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聚闲亭”所在处是一个损毁的菌棚,因位于村上两个集中院落交界处,村民们都乐意在这里聚集聊天解闷。
为了给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场所,增进邻里感情,王勇萌发了修建“聚闲亭”的念头。2021年6月,他在村民小组微信群里提出这一想法,得到村民积极响应。两天时间内,就有40多名村民自发筹集了近4万元。有了资金,王勇又带着村民无偿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并发动在外打工的技术工人回村帮忙,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部工程。
“聚闲亭”长9米、宽5米,亭内绕墙围了几个长凳,中央对称摆放两张石桌石凳,可满足村民歇凉、看书、喝茶、下棋等需求。为弘扬孝老爱亲传统文化,村民们还在亭内张贴了“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传承敬老传统,弘扬中华美德”等标语。
“‘聚闲亭’还带动了周边美丽家园建设。”王勇介绍,“聚闲亭”建好后,为了给村民打造更好的活动场所,新市街道硬化了周边场地,还配置了健身器材,引导村民整治公路沿线和房前屋后环境。大家陆续自发修整庭院,筑起花坛,村落环境发生了大变化。
亭下调解邻里矛盾纠纷
“我自己建房子,又没让你出钱,关你啥子事?”
“你的房瓦盖太宽了,下雨天会有雨水流到我屋头!”
前不久,新同村村民叶某和龙某因修建房屋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两人争执不下,决定去“聚闲亭”让乡亲们评评理。
原来,叶某修建房屋时顶上的瓦盖较宽,龙某担心下雨时会有雨水从屋檐流到自家门口,要求对方收窄瓦盖。
“大家都大气点,一个让一步,乡里乡亲的别伤了和气。不就是瓦盖宽了点嘛,把朝门的瓦盖改小点就好了,其它瓦盖保持原貌。”在“聚闲亭”内,乡亲们将两人分开劝说。在众人调解下,双方各让一步,握手言和。
“以前大家扯皮找政府,现在有了就近说事评理的地儿,大事小事敞开了说,乡亲们成了评理人。”新同村党支部书记雷云霞说。
“不仅是新同村,目前新市街道所辖9个村(社区)都建有‘聚闲亭’。”新市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市街道将“聚闲亭”作为街道乡村治理示范点进行打造,设立了议事堂、说理堂,将德治、法治与自治相融合,实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打造“板凳讲堂”品牌开展“七讲”活动
建成“聚闲亭”的同时,新市街道还打造了“板凳讲堂”品牌,各村(社区)每个月定期开展“七讲”活动。
“‘七讲’活动为讲理论、讲政策、讲健康、讲法律、讲科技、讲文明、讲变化。”新市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活动以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乡贤、群众为讲师队伍,不仅在“聚闲亭”开讲,还在田间地头和村居院坝讲,不限场地。
在新市街道红土地村的“板凳讲堂”上,大家自发说起村上的变化。
“这两年我们周家湾变化可真大,不仅修建了‘聚闲亭’,还在坝子旁、房屋外墙上画了彩绘!”78岁的老党员韩金荣率先发言。
“我们乡村越来越美了,跟城里几乎没差别。”村民周伯荣接过话茬。
自“聚闲亭”建设以来,新市街道依托“聚闲亭+板凳讲堂”,开展“七讲”宣传活动400余场。此外,该街道还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27个,构建起“民事民议、民事民评、民事民督、民事民管”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qxlb/202308/t20230830_1228713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