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好事办好,尚需在政策和服务上继续加力,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另一方面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
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机构要优化简化相关程序,加强对受灾地区的信贷支持和保险理赔,同时持续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努力帮助受灾群众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尤为严重,农业保险具有防灾减损和灾后风险补偿的功能,能否真正帮助农民“旱涝保收”,让这一快速发展的险种受到瞩目。
农业有着“靠天吃饭”的特点,一场自然灾害就有可能让农民血本无归,农业保险的出现则有效改变了这一局面。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我国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洪涝和地质灾害给一些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不小损失。比如,黑龙江哈尔滨五常市多个乡镇的部分稻田被淹,有的甚至面临绝产,“稻花香”面临着考验。所幸的是,五常全市耕地农业保险投保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七成,灾后保险公司迅速进行核查登记、理赔。
我国自2007年起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拉开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序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已突破千亿元,位居全球首位。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今年更是把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对于维护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风“杜苏芮”的严重影响,让全社会对农业保险促进和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灾害面前,农业保险就是农民的“定心丸”。以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为例,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农业生产的总成本,包括了直接物化成本、土地和人工成本,主要功能是弥补主要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等导致的损失;种植收入保险则主要覆盖农业种植收入因为价格、产量波动而导致的损失。前者保成本、后者保收入,这两个险种的保障水平最高均可达相应品种种植收入的80%,基本可以让投保农户“旱涝保收”。
农业保险发挥重要作用的背后,是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保险难以纯商业化运作。我国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比如,2022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34.53亿元,2023年则达到459亿元。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投保农户保费实施补贴,农户投保只需要承担很低比例的保费。
应该看到,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时间还较短,在快速拓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短板和问题。比如,虽然保费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但保险覆盖面还较低,“扩面、增品、提标”的空间还不小;保险服务支撑系统还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基础薄弱问题较突出;保险公司服务广大农户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地方还出现虚假投保、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情况。可以说,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但任务也颇为艰巨。要把好事办好,尚需在政策和服务上继续加力,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目前,农业保险与服务“三农”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稳步推进“扩面、增品、提标”,特别是在增强农业保险产品内在吸引力的基础上,扩大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中央财政连续加大保费补贴力度,要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同时,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监管,加大对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另一方面,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农业保险条款通俗化、标准化,提高广大农户参保积极性。加强数据科技赋能,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GPS定位、云计算、智慧农险服务等技术手段,提升农业保险服务的精准度、精细度。在灾害发生后,保险公司要切实提高理赔质量和效率,优化简化理赔流程和手续,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让广大受灾农户切实感受到农业保险的有力支撑与呵护。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ztzl/ymksn/jjrbbd/202308/t20230821_643463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