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亳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率先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全力推进皖北黄牛振兴,取得了良好成效。上半年,亳州市肉牛规模养殖场276个、同比增长46.4%;肉牛饲养量17.1万头、同比增长40.6%。亳州市“秸秆变肉”工程暨十万头肉牛养殖项目于7月8日在利辛县启动,项目计划总投资23.4亿元。
一、高位推动,成立专班谋振兴。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组织县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赴吉林、新疆等地,参观考察肉牛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厂建设以及牛肉产品加工等项目。邀请吉林省肉牛专家委员会成员和安徽省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成立肉牛产业专家库,提供政策、技术咨询。开办肉牛养殖“商学院”,培养肉牛产业人才。建设“徽牛云”数智平台,推动数字信息化赋能,构建肉牛产业发展体系。
二、规划引领,市县联动同布局。出台《亳州市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制定“三七百”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利辛县出台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规划,蒙城县制定黄牛产业提升措施,谯城区制定种公牛提升方案,涡阳县制定双百万肉羊产业规划,在“量”“质”“链”“效”上下功夫,推动“秸秆变肉”工程做大做强。
三、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破难题。建立财政、银行、保险“三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10亿元,市县财政拿出5000万元支持肉牛产业项目建设。利辛县出台“牛十条”,实施“活体贷”,肉牛贷款额度从4500元提高到9000元,保险额度从5000元提高到1万元。每年投入财政资金3500万元,开展畜禽免疫“3+7”行动,推进动物绿色健康发展。亳州市预留设施农用地2.9万亩,确保肉牛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四、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一起抓。围绕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种公牛站,进行升级改造,引进优良种公牛,支持从国内外引进种公牛和优质母牛,种公牛给予一次性奖补、基础母牛按照“见犊补母”的原则进行奖补,完善良种体系建设。加大“外引内培”,加快肉牛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强皖北黄牛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选育,建立系谱档案,扩大种群规模。
五、秸秆利用,肉牛肉羊齐发展。依托秸秆优势,兼顾肉羊产业发展,推进TMR全日粮及配送中心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青(黄)贮窖,支持中小型养殖场(户)秸秆堆贮,已建设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235个,培育秸秆产业化利用龙头企业27家,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
六、三产融合,延链强链求突破。引进安徽赢财牛清真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可实现年屠宰肉牛4万头。积极培育安徽正益、蒙城宏健、安徽东升和安徽舒香4 家知名牛肉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为1.9万吨,“五洲”“正益”牌产品分别荣获中国国际博览会和安徽名牌产品称号。建设三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冷链设施总容积达30.2万立方米。
七、粪污制肥,绿色发展促循环。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总投资5.6亿元。制定《牛棚设施建设标准技术方案(试行)》,推广“场床一体化”肉牛养殖模式。建成粪污处理中心11个,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13家,年利用粪污80万吨以上,亳州市规模养牛场治污设施配套率达到100%,促进粪污就地转化、就近利用,实现绿色种养循环。
下一步,亳州市将围绕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乘势而上,全力推进“秸秆变肉”工程,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奋力打造成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肉牛产业基地。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sxxx/568616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