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皖南深山,寒风料峭,石台县仁里镇杏溪村的珍稀菌种植基地大棚里,却是一片暖意融融。种植大户赵高越正忙着给羊肚菌做增温保暖措施。“这批新菇还有10多天就能出棚,预计亩产可达500斤。”他说。
看着地里冒出的白色菌丝,抹了把额角的汗珠,赵高越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羊肚菌是世界公认的著名珍稀食药兼用菌,营养丰富,经济价值也很高,目前鲜菇市面售价每斤200多元。”“种植时间一般从12月到来年3月,正好是很多农作物和蔬菜的空闲期。利用闲置大棚种植羊肚菌,除了可以提高收入,还能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病虫危害。”……
现如今,赵高越不仅在附近乡镇流转林地400余亩,建设了标准化大棚30余亩,发展珍稀菌种植,还上门为周边群众提供菌种和免费技术服务,对产品实行保底回收,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功带动杏溪村及周边8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多万元。
“村里的珍稀菌种植产业能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既是我们自身坚持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各级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赵高越深有感触地说。2017年秋季,退伍返乡创业多年的老赵,在帮扶单位和村里的动员下,成立安徽硒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试水菌菇种植。“当时主要出于想为家乡脱贫做些事的一腔热情,从服装加工‘跨界’搞菌菇,我真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赵高越坦言,由于缺乏管理和技术经验,头一年的种植和销售状况并不理想。
2018年4月,周军从省委统战部来到杏溪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这个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6.6%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重点贫困村,“九山半水半分田”,耕地和人力资源十分稀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好扶贫产业,帮助村民彻底越过贫困这座“大山”,成为这位“80后”扶贫干部上任后的“第一道坎”。经过多方走访和深入调研,依托村里现有的菌菇基地,种植更具经济价值的菌种,成为了周军选择的“破题点”。
这年夏天,通过联系的党派成员,周军得知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正在县里开研讨会。这是个好机会!周军匆匆忙忙拉着赵高越一起赶去。会上,他们极力劝说在座的菌类专家,希望他们能为杏溪村“把脉问诊”,将杏溪村当作一块试验田,引进云南的珍稀菌种,造福村里的贫困群众。
两人的诚意打动了专家。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创始人张澄宇等人进村一番实地考察,认为村里的环境和土壤条件和云贵山区类似,初步具备试种条件。说干就干!周军和赵高越分头争取帮扶单位支持、做好前期准备。第二年春天,在专家悉心指导下,首批羊肚菌试种成功。菌菇基地“起死回生”,产业规模和品种类别不断扩大,杏溪村就此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菌菇基地的成功,是帮扶单位与贫困村群众携手浇灌脱贫致富之花中的艳丽一朵。多年来,省委统战部的牵头帮扶,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构建起多元力量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帮助杏溪村建成了“四基地一车间一光伏”的扶贫产业集群,进一步激活了当地造血功能。2019年,杏溪村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
“作为驻村扶贫干部,我们既要当好村民脱贫的‘店小二’,为他们提供细致周到服务,更要当好村民致富的‘引路人’,帮他们出好点子、找准方向。”周军充满信心地说,脱贫摘帽只是当地群众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是实现长期稳定脱贫、防止返贫致贫的长远之道。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里的要求,继续带领乡亲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记者 聂扬飞)
http://nync.ah.gov.cn/snzx/sxxx/5563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