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有个村子叫贡米村,从村名不难看出,这里跟大米有些关联。当地有一片1800多亩的坝区,曾经盛产大米,且在当地小有名气。虽说有个好基础、好名声,但山区闭塞,多年来村民选择外出寻找出路,愿意种粮的人越来越少。有村民回忆,2018年时有些地里的杂草比人都高。也是在这一年,当地政府决定,要想办法让村民重新把水稻种起来。他们通过“三步走”,重新唤起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
贡米村的坝区里种满了水稻。新华社记者刘智强 摄
贡米村党总支部书记徐浩说,村里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提升水稻种植的一些基础性问题,“选种上抛弃低产老品种,统一选择玉针香和野香优莉丝两个优质高产品种,并由政府免费提供。在栽培技术上,改人工插秧为统一的钵盘育秧、机械插秧,合理密植后让每亩水稻提升到1.3万株左右”。
对于大山里的农民,过去最难的是收割季节,不仅要人工割稻、肩挑背驮,找个地方晾晒也很难。为此,村里去年以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建起农机队伍,购买联合收割机,让村里的水稻实现了机械化收割。村里还专门建了一个3600平方米的晾晒场,供村民免费使用。
夯实基础后,贡米村的第二步是让观望的村民看到实效。当地干部群策群力,决定将闲置耕地资源统一整合,以反租倒包模式流转给有意愿种植水稻的农户,让种粮大户形成示范效应。仅去年,就有30多个大户流转耕地种植水稻。
“现在种植水稻变得比过去轻松不少,而且产量高,村里还把大米包装后统一对接市场销售。”农户罗庭秀说,这重新燃起了她的种粮热情,去年流转耕地种植了70多亩水稻。
经过几年示范,愿意种水稻的村民越来越多。今年春种时节,10多户农户要求收回流转出去的耕地,自己种植水稻。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是个长期工程,要保障大家有更多增收渠道,赚钱不愁。”海龙镇党委书记罗家飞说,“我们的第三步是构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虽然地处山区,贡米村26个村民组和耕地的分布却并不分散,有利于集中发展农业;距离遵义市区车程仅半小时,销售农产品也有一定优势。在政府规划和鼓励下,几年间,村里先后发展起了羊肚菌、大头菜、西瓜、草莓等一系列产业。
“比如羊肚菌采取和水稻轮作的模式”,种植户冯于华和张正付告诉记者,“羊肚菌不能连作,否则会导致土壤营养失衡、病菌富集;但稻菌轮作,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去年,他们分别种了7亩和20亩羊肚菌,均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从两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见“三步走”较为明显的成效。贡米村外出务工人员最多时,一年有1300多人,近几年逐年减少,去年仅200余人,越来越多村民选择返乡发展;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2017年人均收入是8000多元,到2022年已经增长至23000多元。
罗家飞说,贡米村目前还有一些“新动作”:今年3月启动建设日加工量可达40吨的现代大米加工厂,将带动周围村寨种植优质水稻1.5万亩以上;无人农场正在建设,将吸引一些村里的年轻人成为“新农人”。
原文链接:http://nynct.guizhou.gov.cn/ztzl/nccyfz/202307/t20230728_813139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