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强推荐工作透明度,广泛征求意见,接受社会监督,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十佳农民”2021年度资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人〔2021〕20号)要求,现将推荐产生的“全国十佳农民”2021年度资助项目人选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5月31日至6月4日
接访电话:0551-62666821
传 真:0551-62666822
附件:“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推荐人选一览表及事迹材料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5月28日
“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推荐人选一览表
推荐单位(盖公章): 联系人:张林兵 联系电话:0562-8894119 填表日期:2021年 5月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照片 | 出生 年月 | 民族 | 教育 程度 | 所在村组及职务 | 从业类型及规模 | 主要事迹及荣誉基础 |
1 | 张林兵 | 男 |
| 1974.10 | 汉 | 中专 |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加兴村一组38号、村民 | 目前建成标准化养殖池塘700亩,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1600m2,工业化苗种繁育设施3600平米。2021年预计生产水花5亿尾,规格苗4000万尾,产值4000万元。 | 国内第一个从美国引进大口黑鲈进行品种改良的农民企业家,解决了国内大口黑鲈38年来亲本的种质更新,保障了国内大口黑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建立了互联网+“池塘创新养殖技术联盟群”,涵盖全国30个省市区,群员近500人辐射养殖面积100万余亩。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区的行业部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7461人次来场参观、学习。向湖北黄冈、仙桃等地水产养殖户捐赠的60万尾“皖鲈1号”大口黑鲈鱼苗,助力水产养殖户复工复产;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吸纳了8名长江禁捕退捕渔民进入公司工作。201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9年被评为“铜陵好人”、2020年被评为第九批铜陵市拔尖人才。 |
“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推荐人选一览表
推荐单位(盖公章): 联系人:王志好 联系电话:0553-6714851 制表日期:2021年5月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照片 | 出生 年月 | 民族 | 教育 程度 | 所在村组及职务 | 从业类型 及规模 | 主要事迹及荣誉基础 |
2 | 程太平 | 男 |
| 1962.11 | 汉 | 中专 | 安徽省南陵县籍山镇新建村九连街道村民 | 水稻生产,面积246亩。 | 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自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完成国家科研项目4项,省、市、县科研项目12项;发表论文8篇,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3项已获得了授权,育成了6个杂交稻不育系,审定了5个水稻品种,制定了2项省级地方标准; 1.1997年安徽省劳动模范; 2.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3.2000年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优秀学员; 4.2003年全国农村优秀人才; 5.2007年芜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推荐人选一览表
推荐单位(盖公章): 联系人:尚跃 联系电话:0552-8792999 制表日期:2021年5月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照片 | 出生 年月 | 民 族 | 教育 程度 | 所在村组 及职务 | 从业类型及规模 | 主要事迹及荣誉基础 |
3 | 尚跃 | 男 |
|
1965.10
| 汉 | 高中 |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徐圩村致富带头人 | 从事农业种植以及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2010年在徐圩村流转土地2216亩,合作社年服务土地面积10万亩以上。 | 1.2011年度荣获蚌埠市十大土地流转大户; 2.2012年度全市十佳农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称号; 3.2018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4.2019年被评为蚌埠市好人和徐圩乡新乡贤; 5.202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土专家。 |
出没风波里 但爱鲈鱼美
—张林兵同志事迹材料
在“渔”字上做事
浩浩汤汤八百里,号称“中国古铜都”的铜陵据守皖江中段。生于斯,长于斯,张林兵在江上风雨的浸润、四季时光的炙烤中也锻造属于家乡的古铜肤色,和古铜一样可以铸就和雕琢的坚毅性格。
早在青年时代,张林兵就钟情水产,中学毕业后专门学习水产养殖技能,辗转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内陆淡水产业发达地区从事水产养殖、经营和销售十多年之久。2011年,张林兵犹如凤凰还巢,毅然回到故土,怀揣着执著与梦想,在铜陵市义安区顺安镇金港村一个“猛子”深深地扎到连片池塘的深水里,全身心打造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就这样,开始了人生的“二次创业”。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多年来,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历经几番“蜕变”,执掌公司帅印的张林兵经历了“涅槃”。张林兵潜心水产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生产经营的摸爬滚打中体悟到,当代农民绝不能再因循往复“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要立足热土,跻身创新创业创造的大潮中。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和先人一步的经营理念,就没有持续成长的企业和现代渔业,这恰恰就是人们常说的核心竞争力。张林兵带领公司牢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战略,致力于属于自己的“渔”字号“三个一工程”:
挖掘源头,建设一个现代型标准化水产良种场;
强健主体,研制一套大口黑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保障发展,塑造一种绿色健康生态养殖方式。
功夫不亏用心人。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一步一个脚印,以大口黑鲈为主导的特色淡水鱼引育繁养推一体化格局业已形成,先后成功建设了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级安徽铜陵大口黑鲈良种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池塘工程化养殖示范点、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色淡水鱼体系示范基地、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铜陵市首届十佳诚信企业。公司掌门人张林兵先后荣获铜陵市农民创业带头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铜陵好人”、铜陵市拔尖人才等称号,特别是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表彰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张林兵光荣地成为预备党员。在谈及良种培育、养殖技术创新时,总是一五一十、如数家珍,只是讲到自己获得的成绩和荣誉时,却又十分讷言,“赶上了新时代,都是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对我们新农民培育关心支持的结果!”
在“专”字上着力
念好养鱼经,干成养鱼事,需要肯下专业系统书本的大砖头,消化口授心传碎片化的经验,即使像张林兵这样成长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下的农民来说也绝非全然易事。“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聪明,乐观,皮实,自省,道理并不复杂,但知行合一却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张林兵通过水产养殖一线的摸爬滚打、实践锻炼,成为一名渔业科技的实践者和带头人。
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没有田园小调、水岸渔歌的风情与惬意,伴随着的是春季“施罛濊濊,鳣鲔发发”,夏季挥汗如雨、塘埂蹀躞,秋季虫鸣啾啾、露宿风餐,冬季风雪夜归、灯下研读,从早到晚,没有空闲,事业逼迫自己不允许偷闲半晌。张林兵深刻体会到了渔业不是那种“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的传统生计,但凡是看护着人放天养几口水塘的养殖户,必定像裹脚媳妇迈不开大发展、大发展的步子,而是一项需要用心动脑、以水产专业人的思维、做专业化养殖产业的技术活。张林兵持之以恒保持“专劲”,对水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几番梳理、思考和沉淀,退去浮躁,凸显理性,抓住渔业关键要害环节,决定从制约淡水鲈发展的种质种源做起,寻求再突破。
张林兵数次深入考察国内养殖和美国大口黑鲈养殖原产地资源情况,整合资金,克服苗种进出口重重困难,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口黑鲈来到中国大陆的33年之后,密西西比大口黑鲈原种首次直接落户中国、定居安徽,为改善我国大口黑鲈苗种质量提供了种质基础,也注定在渔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张林兵和他的企业创造数个“第一”:第一个从美国直接引进大口黑鲈进行品种改良的农民企业家,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安徽铜陵大口黑鲈良种场,第一个安徽采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新技术带头人。
在“深”字上拓展
“人生如马不停蹄,学会观察和体验,懂得感悟和感恩。”在养殖密度有限载荷、市场范围空间制约、产品上市时限约束的状况下,一方面养殖病害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过度用药引又会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如何处理好生产与市场、自然与社会、道义与利益、小企业与大格局的关系,张林兵和他的企业团队向“深”处掘进。
张林兵带领大家坚定“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认识到方法改变,方向不变;时代改变,本质不变;技术改变,奋斗不变。开展技术和经营的精细化管理,在日复一日的生产中逐步探索建立起高度适宜性的技术操作规程,一位农民成为《大口黑鲈水槽养殖技术规范》等省级多部地方标准的主持制定人。
“一枝独放不是春”,张林兵无私地将个人钻研出的技术操作规程转为标准向社会公布,建立了互联网+“池塘创新养殖技术联盟群”,涵盖全国30个省市区,频繁的电话联络、技术咨询,成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重要组成,群员近500人辐射养殖面积60万余亩,用农民朴实、善良、坚韧的秉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通过深化技术细节管理,公司建立安全养殖模式和养殖全程管理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为100%,带动自己企业和养殖界扎扎实实推进水产供给侧改革。
张林兵多次参加全国渔业科技展览会、渔业技术论坛等,从只会养鱼转变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业界精英。
在“新”字上钻研
在生产经营中,农业如何争得体面,农民如何争得尊严,关键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用现代渔业改造传统养殖。张林兵和他的团队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及省市县水产技术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成为安徽首家、全国第二家建成和应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设施的企业,开启了安徽省池塘基础设施化、流水养殖循环化、外塘净水立体化、全程管理智能化的先河,公司还建设了工厂化养殖车间,承担了省市现代渔业流水养殖观摩会。公司员工可以像蓝领工人一样操纵电气化、电子化设施设备,打领带遥控电子看板,穿皮鞋巡查养殖池塘。
改革开放40年来,“吃鱼难”的历史逐渐被“吃好鱼”的需求所替代。加州鲈鱼肉紧实、密度高、鱼刺少,可入菜比例达46.7%,大口黑鲈大有成为“第五大家鱼”趋势。为了丰富我国大口黑鲈种质资源,张林兵与专业研究机构联合攻关,家系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路线相结合,经过5个年头,与常规养殖的大口黑鲈品种相比较,“皖鲈1号”选育新品种易驯饲,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体色鲜亮,体型流畅,背宽肉厚,饵料系数低,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异性状,仅2021年春季苗种繁殖达8亿尾,向北京、山东、湖北等17个省市供应,但依旧供不应求,显示出极强的节本增效优势。在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皖鲈1号”获得金奖。去年,“皖鲈1号”参加首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农业农村部渔业管理局局长张显良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期望。
随着绿色发展、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推进,实现养殖尾水生态治理达标排放或再循环再利用,不仅仅是外部压力传导的“要我干”,更是来自企业内部“我要干”的主体自觉。张林兵在“三池两坝”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养制宜,构建表面流湿地,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措施,经过验证定型,养殖尾水全部达标,节水70%,节能20%,既做到尾水“零排放”,又形成了悦己怡人的人工生态型景观。全省渔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公司召开,参观交流达300人次之多。
旱时造船,涝时备车。张林兵在大口黑鲈养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展大口黑鲈加工技术储备研究及产品开发,从活鱼储运、冰衣冷冻、长时保鲜,到蛋白变性、发酵工程、综合利用,努力打通大口黑鲈全产业链,实现一条鱼一产业,以防随着产量增加,养殖效益下滑、利益受损,目前大口黑鲈加工厂正在紧锣密鼓积极筹建中。
几年来,张林兵及其团队先后获得了1件发明专利和5件实用新型专利,主持制定了安徽省地方标准3部,发表论文2篇,受到行业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带”字上引领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土里生土里长的渔业企业家张林兵深知偏远落后农村土里刨食、水中求财的难处,深怀乡土浓情,“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在带领企业自强的同时,摸索新型养殖带动脱贫兴业模式。长江十年禁捕发布后,张林兵急政府和渔民之所急,吸纳了8名长江退捕渔民入职公司。2017年起,与顺安镇金港村、东垅村开展合作,每村入股94万元,每年参与公司经营保底分红,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主动对接帮扶枞阳县汤沟、横埠等乡镇,亲自传授全程配套养殖技术,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方式,帮助贫困户获得利益实现脱贫,渔农户每亩增收3000元。
张林兵设法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缩短心与心距离,直接或间接帮助上百户素未谋面的贫困户通过特色水产养殖和务工实现脱贫,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企业还敞开大门,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区的行业主管部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7461人次来场参观、学习,归根到底就是要促进乡村振兴,渔农民兄弟共同富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张林兵多方联系,从国内外采购KF94、N95口罩,连同方便面、牛奶等物资捐给地方政府,积极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张林兵坚信疫情阴霾终将云开雾散,向湖北省黄冈、仙桃等地捐赠60万尾“皖鲈1号”鱼苗,助力水产养殖户复工复产。
创业艰辛,却痴情水产。张林兵水产业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张林兵表示将在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型全产业链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力以赴助力“乡村振兴”,不负新党员、“老农民”的新使命。
程太平同志事迹材料
程太平,男,安徽省南陵县人,1962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学班,2009年被评定为研究员职称,他自费流转试验田面积现已达到246亩,自筹资金开展水稻科研、推广工作三十多年。程太平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在持续的水稻科研、推广工作中,紧紧围绕水稻生产实际,开展水稻实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赢得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程太平先后当选了安徽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现担任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程太平分别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数十项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农民培训讲师团成员,2013年录入全国育种专家信息库。
1995年~1997年程太平主持并推广了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双季水稻免栽―早稻半旱式直播技术》,该项目为保存紫云英还田这种“用养地”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运用拖拉机旋耕作业,水稻播种后前期半旱式管理,解决了绿肥腐烂期间与早稻禾苗生长的矛盾;他通过广泛的除草剂复配筛选试验,解决了直播稻田杂草防除难问题。该项目应用后,种田农民人圴种植面积实现了十位数提升,因青壮年农民进人二、三产业导致的土地抛荒问题得到了解决,亩节本、增效120多元。该项目分别获芜湖市科技进步和科教兴农三等奖,该技术已普及应用到中、晚稻生产,在全省水稻产区推广应用,2002年获得了1999年~2000年度安徽省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有了显著提升,水稻生产轻简、节本,省工、省力成为主流,如何有机结合适宜的水稻品种成为农民增收、增效的主要途径。1997年~2005年程太平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展了科研合作,2001年承担了“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离子束应用技术研究”子课题“离子束创制早晚同种直播技术”,育成了双季连作直播稻新品种“1139-3”(审定名称“皖稻143号”),并在同一地点连续“三年六季”双季连作直播生产试验、示范,均获得成功;他同时开展的“早翻晚”新老种子比较试验研究,指出了不同品种的新老种子作晚稻栽培,存在着不同的生育期差异。2005年国内首个直播早稻“皖稻143号”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5年~2008年程太平主持并推广的《高产、优质、早熟、直播型水稻新品种皖稻143中试》项目正式被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立项。项目执行期间,制定了《皖稻143双季连作半旱式直播生产技术规程》安徽省地方标准,运用水稻直播机进行播种的直播稻选育技术和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水稻“早晚同种”种植技术统一了双季稻连作直播技术的水稻品种与种植方法,解决了早稻落地谷与栽培晚稻商品一致性问题,皖稻143号“早晚同种”直播技术得到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转载报道。皖稻143号的创制成功,推动了双季稻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该项目于2006年6月被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程太平从2010年开始从事水稻精量播种技术研究,加入了华南农业大学工学院罗锡文院士的科研团队,参加了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工作(项目编号:201203059),并在南陵县建立了该项目的科研基地。他申请的“一种水稻种子催芽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该专利在水稻根芽生长到规定的标准时,利用物理的方法控制水稻根芽的生长,把待播种的芽谷最佳时段从1天左右改变成10天以内,达到了省工、节本、增效、缓解劳动强度的目的;用该方法催出的稻芽在进行机械播种时,明显降低了机械传输种子时的阻力,使芽谷能顺畅地通过种子通道,保证了播种质量。2017年他在国内率先制定了《水稻机穴播生产技术规程》安徽省地方标准。2018年他参加了安徽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主持的农业部“2018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支持项目(农机)”--杂交稻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对比与示范,承担并完成了技术研究与培训工作任务。2021年“水稻机穴播生产技术”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定为主推农业技术之一。
化学除草剂通过连续多年的广泛使用,水稻生态群落中杂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部分对目前化学除草剂敏感的优势杂草种群,逐步被抗性杂草所取代,成了新的优势种群;同时,除草剂残留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此,2007年~2009年,程太平主持并完成了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芜湖市重大科技专项《抑草稻新种质创制及其相关技术研究》,创建了一批具有显著抑草功能的水稻种质材料,育成了“化感稻6173”等水稻新品种,发表论文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2014年~2018年,程太平参加了农业部行业专项-“利用生态功能分子防控害虫及杂草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403030),承担并完成了“化感稻品种选育与应用”任务,育成了特早熟优质早稻新品种“化感2205”并予以定单生产。2016年~2018年主持并完成了芜湖市科技攻关项目--《化感稻精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并获安徽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19F653Y004525)。该项目已在芜湖市推广十万多亩。
特早熟优质早稻“化感2205”的育成,为进一步推动大户双季稻规模化生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把传统的“双抢”时间前移10天以上,避开了“双抢”高温炎热的劳作环境;由于“化感2205”对共生杂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了种植水稻的杂草防控效果,生产上通过除草剂减量,缓解了稻田施用除草剂对环境的压力。2019年“化感2205”通过了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传统双季稻“双抢”劳动强度大,程太平利用培育出的特早熟类型早稻新品种,研究出“特早熟早稻+迟熟晚稻”双季稻生产新模式,在其周年产量比传统双季稻生产模式周年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把“双抢”作业时段前移10天以上,从而避开了“双抢”高温作业,极大地减轻了恶劣环境对农民“双抢”作业的压力,新模式正在向全省双季稻地区推广。
现有水稻品种适宜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的安全播种期较短,许多在安全播种期之后退水的农田被闲置,程太平选用特早熟类型的早稻新品种开展灾后生产自救,把灾后水稻生产自救的安全播种期后移了10天,从而增加了灾后水稻生产自救的种植面积,提高了水稻产量。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程太平认为水稻生产存在着“生产全程用工均衡性差”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在全国率先培育出从基部再生的水稻新品种(系),经生产上示范应用,2019年在南陵县籍山镇新坝村示范百亩,周年亩产超千公斤,其中再生季亩产409.3kg,亩增效600元以上。“早稻+再生”种植模式在传统双季稻区可以稳定稻作面积和粮食产量,符合农业农村部稳定双季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尤为重要的是再生模式省工、节本、增效且环境友好,完全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在双季稻生产上极大地缓解了“双抢”时间段高强度劳动作业问题,加上再生米优质安全特点,满足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我省优质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目前程太平正在围绕特早熟早稻、基部再生稻两个方向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同时还对特早熟早稻、基部再生稻再生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研究,他选育的基部再生稻品种也被省主管部门批准进入特殊类型的水稻品种审定程序进入试验阶段。
尚跃同志事迹材料
尚跃,男,1965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高中文化,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徐圩村人,现任怀远县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怀远县盛世兴农党支部书记。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光芒。作为一个农民,一名党员,尚跃同志始终把自己的政治信念与创业理想紧紧融合在一起,矢志不渝地在农业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使自己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勤实践、勇创新、发挥模范引领作用的新一代农民。创业历程获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以我们有能力端稳自己的饭碗”为题,头版头条报道怀远县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好“田保姆”,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事迹,受到人民网、新华社、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导;个人先后获得“全国农业部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土专家”、“全国明星合作社理事长”、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蚌埠市优秀共产党员、“蚌埠好人”、“徐圩乡新乡贤”等荣誉称号。
一、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从2010年起,尚跃在怀远县徐圩乡流转了2216亩土地,他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如何才能摆脱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如何种好土地,带动一方农民致富,这是尚跃一直思考的问题。2011年10月,尚跃等六位核心成员出资600万元成立了怀远县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现有社员452户,流转土地2200多亩,拥有大中型农机150余台件,农机固定资产1200多万元,建有机库棚1400平方米、容积1万吨的粮食仓储库2400平方米,可为入社社员及周边4000余户农户提供耕、种、收、管、烘、储、售等一条龙作业和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年作业服务面积10万亩以上。合作社秉持“农机农艺化、农艺农机化”的发展思路,依托现代农机装备,以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为主线,坚持“优质高效品种+秸秆还田+深耕旋耕整地+测土配方高效施肥+旋耕复式条播+播后镇压开沟+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收获”的技术路线,推进标准化种植,实施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不断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生产节本的提质增效。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获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第六批安徽省供销社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蚌埠市十佳农机专业合作社。与此同时,合作社从流转土地中拿出300亩与省农科院小麦作物所及南京农业大学土肥所合作,开展品种试验、示范、展示、选育出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优质高产品种每亩小麦增产200斤以上,每亩增加收益240元以上,每年为当地农民增加收益近百万元。与茅台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附加值,创立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二、探索推进“一户一块田”改革,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新模式
在怀远县徐圩乡发起的“一户一块田”改革,被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评为全国20个改革创新案例之一。为巩固“一户一块田”的农村改革成果,尚跃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一户一块田”改革础上不断探索新型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提档升级。2016年,合作社在宗庙、黄园、永红三个贫困村建立4000亩品牌粮食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实施小麦良种繁育。合作社统一进行供种、农资购买、机种机收、统防统治、烘干仓储、以及良种回收,实现每亩增收近200元。2017年,在上述三个村实施玉米“粮改饲”项目1.2万亩,开展玉米青贮全程社会化服务,改变传统的玉米收获模式,带动农民节本、增效、增产、增收。2019年,合作社在徐圩乡4个贫困村、2个重点帮扶村落实专用红高粱订单种植面积1万亩,亩产值达到1200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9年秋季,合作社在宗庙,永红,殷尚等村实施2.6万亩软质小麦绿色种植试点,采用与高粱订单种植同样的模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开辟了村级财政收入的全新途径。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动乡亲们一起富才算真的富。”这是尚跃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年来,合作社采取“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农户”联合体发展模式,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方面,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新模式。一是推动土地流转2216亩,其中流转10户贫困户土地150亩,贫困户流转土地租金每年900元/亩,高于一般农户100-200元/亩,贫困户户均稳定增收1000—2000元。二是为群众提供“六统一”社会化服务,耕、种、管、收、烘、储一条龙作业,一方面解决了贫困户群众产业发展缺设备、缺市场的难题,让农户腾出时间和精力发展其他产业增收;另外通过免收贫困群众服务费或优惠收费的方式进一步增加贫困户收入。三是依托农机社会化服务,优先就近为2户贫困户提供长期就业岗位,月工资收入3000元以上;常年可为24户贫困户提供季节性短期用工,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四是通过推进贫困村产业结构升级增收收入。通过在宗庙、黄园、永红三个贫困村建立4000亩品牌粮食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实施小麦良种繁育,带动46户贫困户发展良种繁育基地脱贫增收,户均增收2426元;通过实施玉米“粮改饲”项目,带动贫困户38户,每亩节本、增产、增收220元;通过高粱订单种植覆盖贫困户212户,亩均收益高出160元以上。五是开展农业技能培训,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尚跃深知,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更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近年来,盛世兴农合作社先后与安徽财经大学及省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积极与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协作,定期邀请专家对社员,经纪人和农机手及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业和技能培训,使社员和农机手掌握业务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年培训达400人次,通过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怀远县徐圩乡成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144个,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涌现出来,使徐圩乡现代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四、紧盯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
为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2014年合作社启用了农机物联网建设,赋予了农业机械新的“智慧”,使机械在导航状态下自动走直、精确完成土地平整、实时获取作业数据。农业大田四情监测物联网的建设,对收集作物生长苗情、墒情,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资料,及时掌握作物的生长情况提供了便利,实现“让土地说话”“让庄稼说话”,更好的确保精确作业与管理。2016年又投入20万元建设农产品追溯源物联网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可追溯、重大灾害信息的互联互通。目前,手机、平板电脑已成为当地农民最为普遍的新农具。
五、抗击新冠疫情身先士卒,默默奉献回报社会
俗话说 “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 ,作为一名党员他总是冲在新冠疫情防控第一线。在2020年新冠疫情来临之际,尚跃多方联系厂家购买84消毒液2吨,无偿捐给徐圩乡政府、14个行政村、学校、派出所等单位;同时还利用自己购买的植保机械,自带消毒液免费为怀远县徐圩乡街道、农贸市场、乡镇机关、居民小区进行集中消毒作业,共出动无人机、植保机150架次,防疫面积达40多万平米。他常说:“我是党员,奔赴疫情防控一线责无旁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2020年2月5号—8日,积极响应怀远县徐圩乡党委政府号召两次深入疫区,出动植保无人机20架次,防疫消毒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为疫区防疫工作做出力所能及贡献,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赞扬与肯定,被评为防疫先进优秀共产党员。
http://nync.ah.gov.cn/snzx/tzgg/55701101.html